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外來華人護士:最重要是學會聆聽病人(圖)
2014年03月05日 07:00:08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新加坡外來華人護士:最重要是學會聆聽病人(圖)

林錦君因過世的婆婆,萌生當護士的念頭,她希望可以打破一些人對護士的偏見。(溫樹良 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來自中國武漢的王小蓓,與馬來西亞的林錦君,都在國大醫院工作,在看護生涯中,聆聽病人心聲,奉獻愛心,融入新加坡本地生活。

要成為一名稱職的護士,不只需掌握專業護理知識,更要懂得聆聽和觀察病患,以及他們的家屬,才能給予最恰當的照顧。對在本地醫院工作的一些外籍護士而言,語言是首先要跨越的一大障礙。

王小蓓:當護士要做好心理建設,最重要是多聆聽

王小蓓(36歲)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目前是新加坡國大醫院的護理教育者(nurse educator),在本地工作生活近20年。身為過來人,她較能體會外籍護士可能遇到的問題,坦言語言障礙是頭號問題。

以自身為例,王小蓓在1995年來新修讀護理專業文憑課程,當時英語還不太靈光,在新環境難免不自在。

文化差異適應問題

她受訪時説:“雖然會讀寫英文,可是在説方面還有待加強,與他人交談時總有點力不從心。”她也説,初來乍到時,對所有人事物自然是非常好奇,但文化差異的適應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南洋食物與中國北方食物相差甚多,飲食習慣的不同讓她格外想家。

隨着時間久了,王小蓓認識一些本地朋友,開始學新加坡式英語,也漸漸享受本地美食。她的一名馬來同學更邀請她參加兄長的婚禮,感受不同種族文化。她笑説:“同學那天還特地把湯匙叉子都收起來,讓我們學着馬來人用手抓飯來吃。”

1999年,到國大醫院正式當註冊護士時,王小蓓因有了幾年本地生活經驗,英語不成問題。如今,她已是永久居民,也是新加坡媳婦,和丈夫育有兩女,分別為7歲和5歲。

以另種方式幫助病人

護理生涯的首六年,她被安排到普通病房,有機會接觸許多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人。由於一些病患未必聽得懂英語和華語,因而激發她學一些簡單福建話、廣東話、馬來語等,消除彼此的隔閡。

她説:“和病人熟絡了,一些病人家屬也把我們當家人一樣,願意信任我們,讓我很感動。”

在醫院這些年,王小蓓發現自己喜歡從事教育工作,傳授知識給新護士,以另一種方式幫助病人。後來,院方正好有臨床指導員(clinical instructor)的空缺,於是她決定去深造,嘗試新職務,事業重心慢慢從照顧病人,轉移至指導護士。

王小蓓已考獲護理碩士文憑,現成為“護士的老師”,她總會鼓勵新來的外籍護理專業學生多交朋友,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她説,護理團隊裏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緬甸、菲律賓等地的護士,大家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

她説:“我們會為新來的外籍護理專業學生,安排前輩分享經驗。我們也會跟他們説明,照顧不同族群和籍貫的病人時,要注意的事項。當一名護士要做好心理建設,明白每名病患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最重要是多聆聽。”

林錦君:不管來自哪,對病人的關心一致

來自馬來西亞的林錦君(27歲)同在國大醫院任職,目前是腫瘤科病房的高級註冊護士。因為出生背景的關係,她同時掌握英語、華語、馬來語,也會説福建話和一點潮州話,與病人溝通時佔一點優勢。

若有需要,林錦君會充當同事的翻譯員,彼此互相幫忙,有時院方也會安排翻譯員從中協調,整個工作環境富有包容性。她説:“不管我們來自哪,我們對病人的關心是一致的。能夠理解病人的需要,令人很有滿足感。”

她也説,因為醫院同事來自多個國家,工作環境鼓勵大家主要用英語溝通,她也借此機會向同事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在腫瘤科病房工作,林錦君有時會接觸一些很年輕就被確診的病患,這些病患一般住院比較久,讓她有機會多認識病人。照顧病人的同時,她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她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名40來歲的病患就跟她暢談出國工作、當父親等經歷。她感性地説:“我的人生閱歷還不多,看著他的意志那麼堅定,熬過化療程序,讓我領悟很多。雖然他後來還是過世了,但我從他身上學到如何為人生排個優先順序,做到不枉此生。”

林錦君的家鄉在馬國柔佛州一個漁村,13歲來新唸書。剛到本地時,她也面對一些適應問題,如日常用語要從馬來語轉換成英語。她現在已是新加坡公民,結婚兩年多,丈夫是新加坡人。

談及為何會萌生當護士的念頭,她説,是九年前過世的婆婆 啟發她的。“婆婆在我準備A水準會考那年過世。看見她生前受到護士很好的照顧,和醫生相比,我覺得護士和病人直接接觸的時間較長,可以和他們一起奮鬥。

所以,即便她在會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她還是選擇當護士,在2006年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首批護士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説到這兒,林錦君有些感嘆,因為一些人對護士存有偏見,覺得護士為何需要學士文憑,而護士給他們的既定印象就是成績不好。

她説,家人起初也不太支持她當護士的決定,看到她漸漸做出一點成績,才開始接受,並以她為榮。“我認為,要完全改變一些人對護士的看法仍需一點時間,所以我們會繼續努力。看到一些同事堅守自己的崗位超過10年,十分敬佩他們。”

王小蓓也説,當初完成第一學期的學業時,陸續有同學決定轉換其他科系或專業,可能是因覺得護士不受人尊重。“不過。這些年人們對護理專業的看法改善許多,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挑戰,加入我們的行列。”(蘇文琪)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李小雨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2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