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新加坡也實行全民免費醫療模式。不過,與英、法、美等國有別,新加坡實行的是一种醫療儲蓄式的全民免費醫療模式。
新加坡醫療保健系統高效而完善,在世界衞生組織2000年的世界衞生系統排名中,排名第6位。新加坡政府醫療保健支出總額只佔全年國內生産總值的3%~4%。據全球諮詢公司華信惠悅分析,無論是資金運用效率,還是社區衞生方面取得的成果,新加坡的醫療保健系統可謂世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這一醫療保健系統十分獨特,並被認為“難以在其他許多國家複製”。從上世紀80年代早期,新加坡政府就決定逐步從一般賦稅資助衞生保健體制,走向以個人儲蓄為基礎的體制。它由三個方面組成:醫療儲蓄方案、醫療保護方案和醫療基金方案。
醫療儲蓄是一個全國性的、強制參加的醫療儲蓄計劃。可幫助個人儲蓄,以用於支付住院費用。每個有工作的人,包括個體業主,都要按法律規定參加醫療儲蓄。醫療儲蓄運作起來就像個人的銀行儲蓄賬戶,唯一的不同點是醫療儲蓄賬戶上的錢只能支取繳納住院費用。參加醫療儲蓄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賬戶。而且,每個人還可以用自己的醫療儲蓄支付個人或直系親屬的住院費用。
根據年齡的不同,繳納醫療儲蓄的費用佔工資總額的6%~8%,由僱主和僱員均攤。醫療儲蓄金會根據平均利率增長利息,為了避免醫療儲蓄金餘額過度積壓,從而産生不必要的支出,醫療儲蓄金的繳納有一個最大限額,但足以保證病人終生補貼住院所需費用。
醫療儲蓄只包括住院費和選定的貴重門診檢查。為了補充醫療儲蓄方案,新加坡政府於1990年開始推行醫療保護方案。它是一項基本的、低費用、大病保險計劃。民眾可自願參保,從而保證支付大病或慢性病的醫療費用。
而醫療基金則是新加坡政府為幫助貧困民眾支付醫保,而特別建立的一種捐贈基金,始於1993年。它保障了所有新加坡人,無論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的醫療保障。每個公立醫院都有一個由政府任命的醫院醫療基金委員會,審批申請和發放基金。該委員會由積極參與社區工作的私營和公立部門的人員組成,幫助有需要的人申請醫療基金的幫助,解決醫療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