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改明年開放
2014年05月05日 08:00:25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年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建校110周年,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此改在明年第一季才對外開放。

  期待親眼一睹恐龍化石的公眾得再耐心等待一陣子。原本預計在今年底開幕的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為配合新加坡明年歡慶建國50周年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建校110周年,將改在2015年第一季才對外開放。

  附屬於國大的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從上個月起成為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黃麟教授(54歲)日前受訪時説,雖然開幕日期有所更動,但博物館依然會按照原定計劃,從年底開始運作。

  他解釋:“我們會利用開幕前的幾個月來試行各種運作,因為我們在許多方面還是新手。例如我們得測試售票系統、人群管理機制、各個展廳的運作及幕後工作等。這樣一來,我們也能確保正式開幕時一切會順利。”

  打造具規模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非易事。這段可追溯到十年前就開始的旅程,從籌集建館經費、發動募款運動購買三副梁龍(Diplodocus)化石,到如今新館建造即將進入尾聲,其實才走了一半。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包括進行梁龍化石的組裝上架,以及把超過50萬件館藏遷入新家。其中,把各種各樣的生物標本在毫無損傷的情況下移進國大文化中心毗鄰的新館,將會是耗資近百萬元的龐大工程。

  搬運館藏得花四個月

  有些人會以為搬運標本與任何搬家工程一樣,就是把東西從一個地點遷到另一處,但黃麟指出這並不然。以博物館現有的館藏而言,工作人員要在新館預計7月竣工後,用上四個月的時間,先後搬遷三種類型的標本和物件。

  首先,工作人員得在新館後面搭建三個有如集裝箱般大小的冷藏室。接着,他們會把日後在展廳展覽的各種標本搬進去冰封兩個星期,以將所有可能寄生在裏頭的害蟲凍死。過後,這些標本得在特定的環境裏完全解凍才可進入博物館。這個階段完成之後,博物館收藏的鳥類、昆蟲類等動物標本及陳舊的書冊也要經過同樣的程序。

  最後一批遷至新館的會是儲存在瓶子或罐子中的標本。雖然這類標本無需先冷凍,但相關的整裝過程也十分繁瑣。除了要把陳舊的容器撤換,重新注入防腐液,博物館也得聘請專門的搬運公司遷移這些易碎物。

  將為長期發展繼續募款

  關注本地生態發展和研究的公眾對黃麟不會陌生。這名對螃蟹情有獨鍾的學者是資深的甲殼綱動物專家,不僅是國大生物科學系的教授,目前兼任熱帶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長。另外,他從1988年掌管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並順理成章從上個月起成為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首名館長。

  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之前是國大理學院的一個單位。隨着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成立,它已成為理學院的附屬部門,在擁有更多自主權的同時,也需要獨立籌集運作資金。

  為了確保博物館的長期發展,黃麟&&,博物館接下來數年還會繼續向各界募款,目標是把現有的4800萬元留本基金(endowment fund)增加到一億元。

  在黃麟的帶領下,博物館的運作將會分成四個部分,即研究與課程、拓展規劃、行政和設施管理。他強調,博物館不變的核心任務是研究,以繼續為生物科學領域做出貢獻。新館未來開放給公眾參觀的場地是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十倍,因此博物館日後得平衡好面向公眾和做研究的工作。

  至於博物館的收費,黃麟&&還在與校方討論細節。暫定的計劃是國大學生與職員可免費參觀博物館,公眾則依年齡層及所屬的教育機構等條件區分入場費。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高菲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212646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