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由貧水國到水務強國的故事
2014年05月07日 06:56: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圖①:新加坡新生水廠。

圖②:新加坡新生水廠的水處理設備。

本報記者 李 寧攝

新加坡是全球城市高效用水及創新水循環科技的範例。然而,近半個世紀前新加坡立國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面對電視鏡頭哭了:一個“水”字,擋住了所有發展前景,沒有水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礎。新加坡如何從一個貧水國蛻變為水務強國?日前,本報記者赴新加坡,走訪了新加坡國家水務管理機構、水廠、大學研究中心等,探尋這一轉變背後的故事

對於新加坡而言,水曾比軍隊更重要,擺脫先天水資源不足的生存挑戰,實現水源本土化,取決於數個關鍵因素

1965年,新加坡有200多萬人口,絕大部分供水依賴於1961年和1962年與馬來西亞簽訂的兩份長期供水合約。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説:“每一項政策都可能因為水資源問題讓我們屈膝。”

對於新加坡而言,水比軍隊更重要。在李光耀任總理的31年間,新加坡所有涉及水的政策都由總理辦公室協調。為了加強水管理政策的落實,新加坡總理辦公室於1971年設立了水規劃小組,專門督促指導水務部門的工作。

“治水”作為國家戰略任務,經過近50年的創新發展,新加坡的水源由單一的鄰國購水,發展到雨水收集、鄰國購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個水源並舉,被新加坡人比喻為“4個水龍頭”。 4個水龍頭不僅保證了每一個居民都能享用自來水,而且新加坡的工業得到充分發展。2011年,新馬的第一份供水合約到期,新加坡挺直腰桿&&“不需要續約”,並計劃在2061年第二份供水合約到期前實現供水完全“自給”。

今年春季,50年未遇的大旱威脅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的許多地區被迫採取限水措施,新加坡反而顯得從容:500多萬居民每天有充足、乾淨、安全的自來水。政府號召居民“節約用水”而不需要限制用水。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説,建國初期,新加坡不時面臨供水不足的窘境,那個年代的國人,都有打開水喉沒有自來水的經驗。而現在,面對50年未遇的持續乾旱,新加坡卻沒有陷入類似的困境。“我們能擺脫先天供水不足的生存挑戰,實現不再‘靠天喝水’的制約,取決於數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決策者的戰略眼光;其次是政府的執行能力;然後是全民的危機意識;最後是朝野的政治共識。缺乏上述條件,我們非但不能在水供上自給自足,甚至連維護主權的獨立和尊嚴,可能都未必有絕對的保障。”

每年6月,國際水資源周都在新加坡舉行,國際水務技術、水務管理的頂級專家風雲際會,探討水資源的解決方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稱:“新加坡已成為城市高效用水及創新水循環科技的範例”。

故事 1

一滴雨水也是寶,人人都是衞生警察

建國之初,由於地少人多和地形原因,新加坡只有3個面積不大的蓄水池(水庫)。作為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的雨水充沛的太平洋島國,怎麼讓寶貴的雨水不白白流掉?這是新加坡實施水源本土化最關鍵的一步。60歲的出租車司機林師傅聽説記者採訪水故事,就繪聲繪色地講起來,“建國時李總理掉眼淚是着急啊,怎麼能讓200多萬人生存下來,水肯定最重要。李光耀廣羅人才,請回地質學家勘探地形,設計修建了第一批蓄水池。”

老百姓都知道要收集雨水,必須保護環境衞生。林師傅又講了一個煙頭的故事:一個乘客在出租車停下後隨手把煙蒂丟在下水道旁,警察命他撿起煙頭並罰款200新元(約合1000元人民幣)。警察對乘客説,“算你運氣好,如果掉進下水道,罰款就是500新元。從這些下水道收集的雨水是大家的飲用水,丟垃圾就是污染我們要喝的水。”

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新加坡人人都自覺當起了衞生警察,監督環境衞生,保護雨水。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1日生效的環境公共衞生(修正)法案,又進一步加大了對丟垃圾行為的處罰力度。初次違例,罰金維持在300新元,若初次被控上庭,最高罰款額從1000新元增至2000新元;第二次被控者最高罰款從2000新元增至4000新元;第三次或以上被控者的最高罰款從5000新元增至1萬新元。

林師傅隨後帶記者去看濱海堤壩。這是2010年建成的新加坡的第十五個水庫,橫跨濱海水道而建,隔開海水與濱海內灣的水,以自然沖淡的方式轉變成淡水,水處理廠再以薄膜技術進行凈化處理。據稱,這是新加坡第一個處於中央商業區的水庫,收集雨水的面積達1萬公頃,相當於該國面積的1/6,能滿足全國10%以上的供水需求。在它的集水區內、住宅、商業建築及輕工業林立,尤顯全民攜手自覺維持集水區乾淨的重要。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官員喬治·馬特文告訴本報記者,為了確保能收集到乾淨的雨水,1977—1987年,新加坡用10年時間將污染嚴重的臭水溝渠全部清理乾淨。到2011年,新加坡已經建成了17座水庫、7000多公里溝渠和一個能在暴雨時防洪的暴雨收集池系統。新加坡的集水區面積擴大到佔全國面積的2/3。今後,公共事業局計劃以現代科技處理靠近沿海、含不同鹽分其餘小溪流的水質,以增加水量,到2060年新加坡收集雨水的區域面積將增至國土面積的90%。

進入21世紀以來,新加坡開始對原來簡易的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水優城市設計”的改造,通過精心設計的綠色建築、生態溝渠、地下雨水存儲、垃圾攔截以及濕地和植物凈化空間的使用,促使雨水收集面增加,雨水進入水庫之前進行自然系統地凈化處理,更加乾淨。而且,各水庫有管道相通,可將過剩的蓄水引入蓄水量較低的水庫內,充分利用蓄水空間。

   1 2 下一頁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李小雨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469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