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媒體:提高中文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
2014年07月08日 08:47:5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今年是新加坡開展“講華語運動”的第35個年頭,而“講華語運動”目的是要扭轉新加坡華人因各自不同籍貫而使用不同方言的習慣,改用華語(中文)作為溝通的共同語言。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表社論稱,新加坡人的漢語能力大不如前,是不爭的事實,中文的社會地位、形象、使用水準和普及度,還有巨大的改善空間。

  文章摘編如下:

  回顧當時配合政策所推行的“講華語運動”,目的是凝聚華人族群的向心力,借此建立新加坡人的國民認同感。(新加坡)建國初期的生存焦慮,導致政策執行上大刀闊斧的急迫感,進而産生把中文同方言對立的零和思維。

  主要使用方言的“建國一代”,與孫兒女因語言不同所導致的溝通不良和情感疏離,華人族群傳統價值觀無法通過身教在家庭傳承,年輕一代觀念上趨于西化,講英語家庭因缺少了方言的橋梁,難以掌握好中文甚而産生中文難學、厭惡中文的扭曲心態,本地人能同時使用不同方言相互溝通的蓬勃多語言環境的流失,或許都是代價。但在今天相對穩定的時空環境檢視政策得失,若不一並考慮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免容易有一葉障目之失。

  方言的使用,除了公共平臺如免費電視、廣播,其實還是擁有一定的空間。每個家庭都能自由使用,一些傳統場合如中元節(即農歷的七月十五)慈善投標、歌臺表演,宗鄉會館活動等,還是有其蹤影。關鍵在于,新加坡當局也應與時俱進,改變視中文及方言如同水火的思維。畢竟方言並非官方用語,其學習並不佔用任何公共教育資源,僅屬于家教的一部分。況且,以當前的社會條件,方言的使用並不會取代中文的相對主流地位。

  但更值得新加坡人關注的,恐怕是接下來該如何提高漢語的普及面和社會地位。無可諱言,經歷了數十年的雙語教育,年輕新加坡人英語能力與習慣已全面養成,但伴隨而來則是中文能力的相對弱化。與政策實施之前對比,新加坡人漢語能力大不如前,是不爭的事實。考慮到政府投入龐大資源,包括每年推廣講中文運動,以及為此所付出的社會代價,中文的社會地位、形象、使用水準和普及度,顯然還有巨大的改善空間。

  經歷了長期的努力,新加坡人大多已內化了種族與宗教和諧的價值觀,語言課題的政治色彩因而大為淡化。任何帶有沙文主義意圖的主張,將自動成為眾矢之的。這為政府從更務實的角度反省語言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英語作為共同語言方便各族同胞交流,凝聚集體身份認同感,早已成為全體新加坡人的共識。中國持續崛起所帶來的機會,各族新加坡人都深有體會,進而也削弱了在(新加坡)本地多元種族環境裏探討提高漢語水準的政治敏感性。

  因此,在“講華語運動”35周年之際,我們在珍惜其成效之際,理當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和普及漢語的使用。在取代方言成為華人維係母族文化的用語後,中文對于華人族群同胞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作用,扮演更為核心的角色。確保它繼續保有活力,成為華人日常生活溝通以及思考及討論公共事務的廟堂語言,是(新加坡)朝野今後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李小雨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723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