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新華網山西頻道,山西新聞信息總匯,地方資訊發布&&!
 
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西南6公里的橋頭村。雙林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彩塑以及古代建築都是稀世珍寶,其中尤以彩塑藝術聞名於世。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於何時,至今尚難確考。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記:“中都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宋代,取佛經“雙林入滅”之説,中都寺改名雙林寺。
  雙林寺坐北朝南,唐群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禪院在東,寺院居西。10座殿宇組成三進院落。中軸線前端的天王殿重修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前院有釋迦殿、羅漢殿、閻羅殿、武聖殿和土地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千佛殿和菩薩殿,其中大雄寶殿是明初在焚燬的7層樓閣&基上重修的。後院是重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的五楹娘娘殿和貞義祠。雙林寺現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它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是我國元、明彩塑的精華。

  雙林寺於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山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8月7日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1次大會通過決議,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産名蓼》,雙林寺為其中一項。

 

  

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汾河中游。縣城距省城太原100公里。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誌着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舖、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築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城墻上原有料敵&樓九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墻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資料。

  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墻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游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舖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製作單位: 新華社山西分社 新聞熱線:0351-4291587、4292398 廣告服務:0351-4295489
電子郵箱:xhsh@xinhua.org版權所有:新華通訊社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最佳瀏覽方式:IE4.0以上版本 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