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原始社會之後,人類的歷史進入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這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時代,史稱“三代”。接着的“春秋”開始了奴隸社會的瓦解。在這個時期裏,山西基本上處於中心地位。
【發祥於山西的夏】
夏族,發祥於山西的西南部。傳説大禹的時候,勢力發展到豫西,曾建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啟建夏后,由於遭到東方夷族的反對,便遷都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啟死後,兒子太康繼位。太康荒淫,不理民事,經常帶着家屬到洛水北岸打獵,好幾個月都不回來,夷族的首領后羿利用了夏族對太康的怨恨,乘機奪取了安邑,當上國君。后羿也是個只管田獵游樂,不修民事的統治者,他的親信寒促陽奉陰違,收買后羿家奴,殺死了后羿,纂奪了政權,佔有了后羿的家屬和財産,並追殺了夏王的繼承人相。直到相的兒子少康,才依靠有虞族的幫助,攻滅寒促,把夏都重又遷到陽翟。
夏族興起於晉西南,建國後又一度建都於此,故晉西南素有“夏墟”之稱。解放後,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這個地域裏發現了五六十處夏時文化遺址。發掘內容相當豐富,除常見的生活用具和生産工具外,還有用複合範鑄造的青銅器和精心彩繪的成套漆木用具。大的墓葬,有禮器、文字和從葬坑,充分反映了夏代生産力高度發展和階級對立的形成。
【商在山西的活動與方國】
商滅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它的統治中心在河南,但商朝的先世,卻一度活動在山西。《史記》説,商的始祖契到滅夏的湯共傳14代,先後遷都
8次。契的兒子昭明第二次遷都時就遷在砥石,砥石在今平陸縣東。
盤庚遷殷以後,山西西南的一些地方,處在商王朝的“幫畿千里”之內,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則分散着一些臣服於商朝的方國和部落。
對商朝在西北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止伯封地,就在呂梁地區的石樓縣境。土方在今大同和忻州地區北部,轡方在今呂梁地區和晉中地區北部,唐在翼城,虞在平陸,基方在隰縣,亙方在垣曲等。另外,還有一些更小的戎族部落,夾雜在大小方國之間。
殷商時期的文化遺存,在山西境內也有不少發現。夏縣東下馮和垣曲古城南關的商城遺址,反映了商族在晉南的早期活動。呂梁山以北地區發現的殷商時期的建築遺址、青銅器、訃骨、殉葬墓等,表現着明顯的地方物色。有的青銅器上一律鑄着“囚”字,“囚”是“鬲”字的象形,這是族徽的標誌。根據地域和甲骨文的有關記載分析,他們可能是夏商時期“有鬲氏”的遺存。在保德、石樓、永和等地發現的盔、刀、劍、匕等青銅器,具有殷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共同因素。據考證,他們可能是“土方”等部落方國的遺存。這些遺存,反映了當時住在山西北部的方國、部落、與殷商時叛時服的關係。
【西周時期的唐國】
周武王滅商以後,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廣封諸侯,晉國就是武王的兒子成王封給他弟弟叔虞的一個侯國。初因封在唐(今山西翼城縣西),故又稱唐叔虞。司馬遷《史記》裏“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講的就是叔虞封唐的故事。唐國地處黃河之東,地盤不大,以都城翼為中心,僅佔有曲沃、絳邑一帶地區,方圓不過&&。唐叔虞到唐國後,尊重當地的制度和習俗,鼓勵民眾興辦水利,發展生産,安定了統治。周圍許多戎狄部落多來歸附。周公旦曾作《嘉禾》詩,讚揚他治國有方。唐叔虞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自己做了第一代晉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