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關於我們
頻道首頁 新聞中心 精彩導讀 焦點網談 專題集納 圖片新聞 視頻報道 三晉論壇 山西省情 文化山西 三晉旅游 山西名人
山西各地 政要動態 娛樂時空 財經看點 社會法制 科教文衛 媒體互動 網上曝光 山西網群 政府在線 健康生活 美食天地
中國共産黨
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
國務院
人民政協
中央軍委
民主黨派
社會團體
國家機構
中國政要
地方領導
中國概況
中國白皮書
中國外交
中國國防
中國司法
中國宗教
中國人權
少數民族
對&政策
行政區劃
中國經濟
中國教育
中國婦女
中國互聯網
聯合國
各國概況
國際組織
國際政要
國際條約
環球采風
魏晉時期的山西

【少數民族內遷和劉淵建漢】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地區。魏晉時期,由於漢族地主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招誘,加上這些民族對中原地區先進經濟文化的追求,大批向內地遷徙。當時,內遷山西的主要有南匈奴、羯和鮮卑。

  南匈奴集中在山西的中部和南部地區,曹操將他們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居今汾陽,右部居今祁縣東南,南部居今隰縣,北部居今忻州,中部居今文水。每部立匈奴貴族一人為統帥,派漢族官吏一人作司馬,進行監督。西晉時,塞外匈奴大量內遷,總數在30萬以上。羯族隨匈奴遷入山西,集中於上黨的武鄉(今榆社北),被稱為“匈奴別部”。鮮卑族集中於代縣、大同。
  內遷各族與漢族長期雜居在一起,逐漸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但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奴役,卻激起了他們的反抗。公元 304年,北部匈奴劉淵乘西晉內亂機會,起兵反晉,在汾河流域建漢國,自稱“漢王”,公元 308年稱帝,遷都平陽。劉淵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得到漢族等其他反晉勢力的支持,力量發展很快。

  公元310年,劉淵病死,劉聰殺太子劉和,繼位,他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公元311年,劉聰派部將劉曜等攻陷洛陽,俘擄晉懷帝,把他解送平陽殺掉。公元 316年,劉曜又功破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袒懷露胸,抬着棺材出城投降,亦被劉曜執送平陽殺掉。至此,西晉的腐朽統治徹底結束了。
  公元318年,劉聰死,劉曜也自稱皇帝。羯人石勒為了與劉曜爭奪地盤,攻陷平陽,縱兵焚掠,使平陽遭到很大破壞,劉曜被迫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由皮結束。

【都於平城的北魏】

  西晉滅亡後,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為各族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戰場。在長達 120多年的時間裏,山西先後為前漢(山西中部)、後趙(山西南部)、前燕(山西中部和西南部)、前秦(山西中部)、代(山西西北部)所統治。淝水之戰後,山西中南部又先後為西燕、後燕、後秦、夏所攻佔,人民飽受戰亂之禍,直到公元439年,山西全境才由北魏所統一。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國家,起初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公元 398年遷都於平城。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長達 100多年的戰亂局面,但鮮卑貴族聯合漢族地主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政策,卻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和起義。為了緩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強自己的統治,馮太后和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馮太后,漢人,是孝文帝的祖母。在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時,她已掌握了大權,臨朝稱制達20年。在她的主持下,北魏頒佈了俸祿制,實行了“三長制”和“均田制”。俸祿制規定按官品的高低發給俸祿,俸祿之外,貪贓滿一匹者處死。實行俸祿制的第一年,就有40多個贓官被處死,北魏吏治,為之肅然。三長制規定,5家立一鄰長,5鄰立一里長,5里立一黨長,加強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均田制規定,按口授田,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40畝,婦女20畝,年滿70還田於官。男子授桑田20畝,作為世業,終身不還。奴婢授田與農民相同,耕牛也授田,限制土地買賣。均田地制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使農民有了一定數量的土地,提高了他們的生産積極性,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同時,許多少數民族人民成了均田戶,對鞏固他們的定居農業生活和進一步封建化也有積極作用。

  馮太后死後,18歲的孝文帝親政,他繼續進行改革。公元493年,他首先克服重重阻力,率領文武百官,連同士兵、家屬、奴婢百萬人,自平城遷都洛陽。接着頒佈了漢化政策:改鮮卑姓為漢姓,易鮮卑服為漢服,在朝廷上禁用鮮卑語,遷居洛陽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提倡按門第與漢族通婚。

  孝文帝的改革遭到鮮卑貴族保守派的反對,他們在平城發動叛亂,太子拓跋恂逃回平城後也參加了。孝文帝把他們堅持鎮壓下去,並且處死了太子。

  孝文帝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放棄自己民族舊俗,衝破重重障礙,毅然進行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和有遠見的政治家。

 【盛極一時的佛教】

  佛教源於印度,為世界三大宗都之一。西漢未年,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尖銳,佛教應運而盛。山西是當時佛教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出現了慧遠、法顯等名僧,興起了五台山佛教聖地,誕生了雲崗石窟輝煌的佛教藝術。

  慧遠(公元 334-416年),雁門婁煩(今寧武附近)人。從小喜歡讀書,成年以後,學識已非常淵博。腐朽的東晉社會,使他産生了避世思想,開始了拒絕東晉朝廷在他出山做官的請求,苦心研究佛學理論,寫了《法性論》等不少著作,相傳他和十八高賢共結蓮社,同修凈業,被後世凈土宗人推尊為初祖。他在佛教界影響很大,是東晉時期佛教界的領袖。

  法顯(公元 334-420年),平陽郡武陽(今襄垣)人。他是中國第一個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也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 3歲出家,虔誠信佛。公元399年春天,65歲的法顯為了革除當時佛教上層窮奢極欲,無惡為作的時弊,毅然決定赴天竺尋求戒律。他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穿越塔裏木大沙漠,翻過蔥嶺,歷經艱險,先後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達印度。他周游了印度各地,先後走訪30余國,又到達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迦維羅衛城(尼泊爾境內)。回國途中又到過今斯裏蘭卡、印尼的蘇門答臘。法顯西行取經14年,78歲時回到祖國,定居於建康。在建康,他不顧年事高邁,一直從事緊張的佛經翻譯工作,並將自己的西行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歷游天竺記傳》、《佛游天竺記》等),記述了古代中亞、印度、南海諸國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是研究當時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文獻。《佛國記》對信風和航海的詳細描述,也是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最早記錄。法顯對促進中國同印度、尼泊爾等國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雲崗石窟是北魏定都平城以後開始鑿建的,前後經歷四五十年,與龍門石窟、敦煌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雲崗石窟位於大同西武周山的北崖上,現存洞窟53個,造象 5.1萬多尊,大的高十七米,小的十幾公分。數萬個大小石佛,疏密在間地嵌在東西一公里的山腰,形成一個恢宏絢麗、色彩斑斕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崗石刻風格,是繼承漢代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形成的,真實地反映了古代中國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交流文化的情景。雲崗石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們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

  佛教聖地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四大佛山之一,它與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五台山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早的寺廟是大孚靈鷲寺、係東漢所建。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五台山寺廟建築也在這時期增多起來。現存北魏時的寺廟有佛光寺、菩薩頂(位於恒山腳下,被列為北嶽第一奇觀的懸空寺也是北魏後期所建)。佛教聖地五台山以其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豐富的歷史文物,成為中華民族豐富文化遺産的寶庫。

 【裴秀】

  聞喜裴家,歷代人才輩出。裴秀( 224-271年)是魏未晉初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少時聰明好學,情操高尚,後來在西晉擔任地官職務,管理國家戶籍、土地、田賦和負責地圖的編制工作。他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研究了中國的地圖史,對全國地理逐一作了詳細的查對核實,製作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圖集。他還將原來用80匹繪成的《天下大圖》,縮製成比例為 180萬分之一的準確的《地形方丈圖》。這幅方丈圖對山脈、都市、鄉村等地理要素都記載得很詳細,攜帶披閱十分方便,流行了好幾百年。

  裴秀在編制地圖的過程中,總結了前代製圖學的理論,提出了製圖六體,即分率、準望、道裏、高下、方邪、迂直。這六條原則,相互補充,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基礎。在世界地圖史上,有很高地位。



省(區、市)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0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