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在山西的統治及農民起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把自己的子孫分封在一些重要的地區為藩王。封在山西的有大同的代王朱桂、太原的晉王朱罔、潞安的審王朱摸。他們位高勢大,控制着當地的軍政實權,為非作歹,老百姓吃盡了苦頭。
明朝中後期,統治機構日趨腐敗,土地兼併更加嚴重,山西農民的反抗鬥爭也日益劇烈起來。1521年,陳卿領導潞安青平裏農民起義,他們殺富濟貧,以潞安為中心,迅速發展到河南的懷慶、衛輝(安陽)、相州(湯陰),震驚了明王朝。統治者急調河南、河北和山西的軍隊,採取剿撫並舉的策略,用了
5年的時間才鎮壓下去。起義失敗後,統治者在青平裏築城設縣,取名“平順”,幻想長治久安。但到明朝末年,山西又爆發了任亮、王剛領導的交城、文水、汾陽、太谷農民起義,先後堅持了十幾年。
明朝末年,高迎祥、羅汝才、張獻忠等和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三次大規模地進入山西,沉重打擊了山西封建勢力,受到山西人民的廣泛支持和響應。第一次是在1630年,高迎祥、羅汝才、張獻忠等率部由陜西轉入山西,在平陽、澤、潞、汾、沁、遼一帶破州奪縣,打擊土豪劣紳,開倉濟貧,大批農民涌入起義軍,勢力很快發展到20余萬人;第二次是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以後,親率50萬大軍,從禹門渡河入山西,兵分兩路,一路自平陽向北,攻取太原、寧武、大同,而後直抵北京,一路沿黃河北岸進軍,經邯鄲逼近京師。起義軍浩浩蕩蕩,所過州縣都設立了地方官或派將駐守;第三次是吳三桂降清,大順軍退出北京,經山西向西安轉移。李自成率軍經娘子關入山西,本準備在山西組織反攻,但由於明朝降將的反戈和地主武裝的反撲,使農民軍處於困難境地。清軍進攻山西,農民起義軍在太原、長治等地經過頑強抵抗,山西才被清軍佔領。
【洪洞大槐樹下移民】
元朝末年,中原戰亂頻繁,加之自然災害時疫流行,使人口大量流散,遍地荒涼。而山西由於蒙古貴族察汗帖木耳、擴廓帖木耳父子利用有利地形,據守一方,戰禍較少,華北平原居民,多來山西避難,造成山西較其它地區經濟繁榮,人口昌盛的局面。歷史記載1381年河北、河南人口只有1800萬,山西就有400多萬,又多集中於晉南一帶。
朱元璋統一全國後,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實行移民屯田制度。人口稠密的平陽府便成了向外移民的重要地區。各縣被遷的農民,先集中到洪洞大槐樹周圍村莊暫住,在大槐樹處的廣濟寺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和路費,而後結隊踏上征途,分道遷往各地。
大槐樹移民活動,由明初開始,前後持續 100多年。僅在洪武年間,就從洪洞一帶遷出幾十萬人。他們有的直接分佈到冀、魯、豫、皖等省,有的間接分到川、滇、黔以及東北、內蒙等地。在移了墾荒中,國家發給耕牛、種子、土地、並蠲免三年租稅。經過移民的辛勤勞作,使原來荒涼地區的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業生産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對鞏固邊防和促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貢獻。由於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的遷出手續,便把洪洞大槐樹當作自己的故鄉,至今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流傳着“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諺語。
當年的大槐樹早已不見,僅存的一株枯死的古槐軀幹,是原大槐樹根上滋生出的第二代。現又有一株枝葉繁茂的新槐,已經是第三代了。1921年宦游山東的洪洞人景大啟,深知中原各省移民對槐樹的思念之情,倡議集資,立碑建坊。 【明清的經濟發展】
明初,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山西農業出現了繁榮景象。荒地大量開墾,僅平陽府,洪武十六年(1383年)就墾荒50萬畝。興修水利工程九十九處,超過了河南、陜西兩省的總和。由於耕作技術改進,産量提高,晉南不少地方的糧食畝産達三、四石。棉花、煙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迅速擴大開來。
清代,從康熙開始,改變了原來野蠻的掠奪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的措施,山西農業又復興起來。到乾隆中葉,耕地較清初增加了13.8萬頃,人口增加了1200余萬,一大批井渠堤堰修復新建起來,光太原府就有大小堤堰四百餘條。隨着耕作技術的改進,農作物産量有了較大提高。
17世紀以來,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山西的商品經濟也得到進一步發展。鹽、鐵、瓷器、皮革、紙張等産量增加,行銷省內外。大同、太原、介休、運城、晉城等,都成了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受工商業發展的刺激,農業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晉中、晉南種植棉花,保德州河畔多種煙葉,蒲州的柿子、安邑的葡萄,榆次的西瓜等,都成了專供市場的地方特産。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萌芽也慢慢發展起來。明朝末年,在冶鐵業中開始出現了資本義的生産關係,如潞安府苗氏的冶鐵業,雇傭 100多工人,按一定工序進行生産。清朝初年,這種資本主義和生産關係,又發展到制鹽、制鐵等生産部門。到了乾隆年間,農業中也出現租用地主大片土地,雇傭工人耕種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由於社會上需要雇傭工人數的增加,晉北陽高、晉南安邑還出現了區域性的勞力市場—“人市”。
但是,這些工農業中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卻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束縛封建自然經濟造成的市場狹窄、封建國家的重農抑商、重稅徵收、關卡刁難、徵物派造、官吏勒索等,無論那一項都嚴重阻礙着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如徵物派造,山西産好鐵,封建國家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徵鐵,所徵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徵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徵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市價的
1/6,近於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封建國家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季盛時,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朝廷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長治、高平僅剩織機
300張,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蕩産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封建制度的限制、壓迫、掠奪,激起了市民的反封建半爭。1660年潞安機戶不堪朝廷和地方衙門的派造取用之苦,“焚機罷市”,引起社會廣泛同情。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朝廷不得不下令嚴禁本省濫行取用,隔省擅差私造。1711年又發生了澤州市民反對革職廉吏佟國瓏的罷市鬥爭。佟國瓏,奉天人,在澤州做知府時為官較清廉,深受民眾歡迎。後因得罪太原知府,被誣靠革職,消息傳來,市民“鳴鐘鼓罷市”,終於迫使清政府調查平反,收回成命。這次鬥爭顯示了新興市民反封建的鬥爭力量。
【聞名遐邇的山西商人】
山西人擅長經商,久已著稱中外。明末清初,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山西的商業資本進一步活躍起來。全國出現33處大工商業城市,山西太原、平陽、蒲州(今永濟)三處。至於擁有資本數十萬兩,乃至百萬兩以上的大商人更居北方之首。他們商號稱“西商”,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遠到外蒙和俄國。在各重要的商業城鎮,都設有他們的會館或行會。
山西商人以行商為特點,統稱兩大邦。一為糧船邦,載運各種貨物,沿江河及海口交易;一為駱駝邦,懋遷各種物品於內外蒙古、東北、西北及俄國莫斯科,形成了中國至歐洲的國際商路,經營商品“上自綢緞,下至蔥蒜”無所不包,真有“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一派繁榮景象。
隨着山西商人財富的增多,金融業也發展起來。19世紀20年代産生了票號金融組織,專門經營匯兌、信貸、辦理存款放款業務,甚至代為清政府收捐稅、輸軍餉等。在山西票號中最有影響的是平遙邦、太谷邦和祁縣邦。它們在全國80多個城鎮中,建立了
400多個分號,有的還遠渡重洋,在日本、朝鮮以至印度設分號,構成四通八達的金融匯兌網,開創了中國金融匯兌的先例。所以山西票號有“匯通天下”之美稱。
山西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發展,不僅為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財富,而且促進了山西手工業的發展,加快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理財人物,為中國金融貿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甲午戰爭之後,隨着帝國主義政治經濟侵略的加深,山西商人的商業和金融貿易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失去壟斷地位,衰落下去。
【傑出的文化名人】
寫下了宏偉巨著《三國演義》的明初傑出小説家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傅青主祖居忻州,後遷太原。
閻若璩(1636-1704年)字百詩,太原人,是清初傑出的考據學家。
閻若璩小時候,性情孤僻,説話口吃,思維遲純,記性不好,“讀書千遍不能熟”。15歲那年一個嚴冬深夜,他獨立床頭,沉思良久,忽覺心胸開朗,悟出勤奮出智慧的道理,立志攀登學問的高峰,他在房柱上刻下南朝大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的16字自勉:“一物不知,經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暇日”。以後他從事經史的研究,專心攻讀,終於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學者。閻若璩最大的成就是在考證學方面,他讀書不迷信古人,也不盲目崇信名流,凡事都要親自加以考證,不怕煩難,追根研源。他鑽研30餘年,著《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用嚴謹的考證方法,證明《古文尚書》是東晉人梅頤偽造的,轟動了學術界,開創了清朝之時的考據學風。由於閻若璩在學術界上造詣很深,被清廷邀請參加《大清一統治》的編寫工作,在編寫過程中,他又在歷史、地理諸方面,多所研究,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寫了不少著作。
陳廷敬(1639-1712年)字子端。澤州人,清初大臣,著名的學者,是《康熙字典》的總閱官。他一生以清廉正直聞名,痛恨貪官污吏,反對腐化奢侈,嚴格保薦制度,認真整頓吏治。他還揭露了雲南巡撫王繼文貪污公款十萬兩的大案,使貪官污吏望而生畏。陳廷敬平生好學,學識淵博,著述很多。1710年他受命康熙皇帝擔任編纂《康熙字典》的總閱官,經過6年的努力,於1716年編成刊行。《康熙字典》當字47035個字,是中國漢字最豐富的一部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