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治市政區位於山西省境東部偏南,北接晉中地區,東與河北、河南交界,南與晉城市管區毗鄰,轄2區1市10縣,計有51鎮182鄉和12個街道辦事處。市政府駐八一路。
【歷史】
長治市古有上黨之稱。商、周為黎國地,戰國時為韓別都。秦併吞六國後,屬上黨郡,隋置上黨縣,明嘉靖年間始設長治縣,“長治”由此沿用。1951年改設市,由省直轄,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署,1975年復由省直轄。1983年增轄長治、潞城二縣,1985年改為現建制。
境內山峰重疊,地勢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如周初西伯戡黎、春秋晉滅皋落、戰國韓趙之爭、秦將白起坑趙以及後晉後梁的“夾寨(長治南、北寨)之戰”等古戰爭均發生在境內。抗日戰爭中,英雄的八路軍和上黨兒女,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圍攻”,長樂戰役殲敵兩千多名,黨行窯洞戰,沁源圍困戰,響堂鋪、神頭等戰役,均給日寇以沉重打擊。1945年的上黨戰役,殲滅閻匪三萬多眾,
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
【地理地貌】
境內地形複雜,山地居多,聳立於東部的太行在境內長約 110公里,最高峰樺樹凹海拔2012米。西部太岳山在境內長約
100公里,最高海拔在2453米。南為山地高原,原面平整,山嶺起伏,山峰有方山、老雄山、五龍山等,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 中部山地、盆地相間,長治、黎城盆地較大,是主要農作區。境內河流以濁漳河為主,它屬海河水系、分南、西、北三大源流,南源出於長子縣發雞山;西源發源於沁縣漳源鎮;北源發源於晉中地區榆社縣。該河在境內流長150
公里,於平順入河北省。長治市城區地處長治盆地東部邊緣,近郊地勢南高北低,濁漳南源及其支流石子河、陶清河順地勢傾斜縱貫西郊,有灌溉、發電之利。濁漳南源與洚河交會處的大型水庫漳澤水庫,是長治市區工農業用水的主水源。
【氣候】
長治市全境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
7.5℃至12℃,一月零下 4.8℃,七月23.3℃,年降雨量500至650毫米,集中於夏秋兩季,由南向北遞減。無霜期150至200天
【工農業】
境內共有耕地
488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穀子、玉米、小麥、土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麻皮、油料、黨參等。經濟林以蘋果、柿子為主。此外,養蠶事業歷史悠久。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以煤儲量最多。鐵、硫磺、石灰石次之。錳、石膏、鋁土礦也有儲藏。羅期布、潞布煤礦是山西省的主要煤礦之一;長治鋼鐵廠是一個由採礦、煉鋼、煉鐵到軋鋼的聯合企業。長治城內有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
420個,能生産鋼鐵、電機、機床、軸承、拖拉機、自行車、縫紉車、洗衣機以及紡織品等。
【交通】
太焦鐵路途經長漢、襄垣、沁縣、武鄉等縣,為連接同蒲、石太、京廣諸線的大動脈另外並有長治縣通住平順龍鎮的鐵路支線。幹線公路有縱橫市境腹地的太原至大口線、橫穿境內東西的平順河口至臨汾線以及黎城至陽泉、長治至下浣(灣)等線。支線公路有屯留張店至平遙、武鄉至沁源、長治黃碾至榆次、長治至壺關樹掌、長治至陵川、長治至屯留等。簡易公路與大車路通及全境鄉鎮礦區。此外,還有太原至長治的民航線。長治城內設有公共及長途汽車,交通極為方便。
【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遍佈各地,有平順的七寶塔、長子的法興寺、襄垣的仙堂寺、沁源的聖壽寺等。長治市城西北8公里的壁頭遺址,紅陶遺存頗多,陶質細薄,器物有大口園底缽等。革命遺址有黎城黃崖洞、武鄉的八路軍總部等。
【名優特産】
長治“潞麻”,潔白無斑,纖維長,質軟性韌,暢銷各地。平順、壺關、黎城等地的黨參、花椒、核桃;長治、潞城等地的草帽辮,均為長治特産,行銷甚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