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美國也有“居委會”,它們長啥樣?
2017-07-30 07:37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我在移居美國後才漸漸發現,這裏其實也有類似“居委會”的管理網。不過那完全是自發的,只對居民利益負責,注重的是鄰里安全、社區寧靜。“居委會”也會向政府有關部門陳情,要求改進事務或者項目。

  關懷小組:管控車輛有法子

  我在加州聖荷西市一處名為“伊甸園”(以主幹道“伊甸路”而得名)的街區住達10年之久。在我成為“伊甸園”居民後不到一年,發生了“9·11”事件。街區的“鄰里關懷小組”成員挨家挨戶發慰問信,贈送可張貼于門窗上的星條旗,穩定民心,激勵民眾。這個“鄰里關懷小組”每月還有自己編印的16開四頁月報 《伊甸觀察家》,並不定期舉辦聚會或燒烤活動。

  記得有一年,鄰里月報向大家通報説,鑒于通過伊甸路的外來車輛過多、車速過快,攪亂了社區原有的寧靜,添加了不安全因素,有必要予以限制。因此希望各家住戶發表意見,提供建議,以便向相關機構交涉改善。不久,就看到有市政局派出的施工人員在伊甸路的幾個十字路口築起小小的街心花園,沿街兩側還交錯鋪起水泥隔離帶,路口則懸挂車輛限速每小時25英裏的醒目標誌牌。如此一來,街區的往來車輛果然比以前減少了,在那變窄變曲的道上車速自然也快不起來。

  在加州,有些住宅小區委託物業公司管理。那些安保管理人員與居民推選的代表共同協調小區事務,他們猶如“居委會”成員,可以依法循章辦事。例如:不得在窗臺和公共綠地上晾曬衣物;不得大聲喧嘩;帶朋友客人到小區游泳池須登記;在停車位上給自己的汽車換機油也不被允許——因為這都是保障小區整潔、清靜、安全所必須遵守的規矩。

  屋主協會:不許蓋樓有原因

  我在遷居“伊甸園”之前住過一個約有300戶人家的小區。管理方在每年美國獨立日假期前後,都會在游泳池畔的草坪上款待住戶。各種燒烤、熱狗、飲料管飽,十足一個多族裔的大派對。不過,那些活動開銷都出自住戶每月上繳的不菲月費(物業管理費)中。倘若住戶對物業公司管理不滿,可聯名要求更換公司、罷免管理者,這類事我也曾耳聞目睹過。

  “居委會”雖然少不了一些通報、商議之類的瑣碎事,但由于與居民切身權益相關,鄰居們基本都會樂于了解。我有位熟人,他對屋前草坪疏于管理,引起鄰居不滿。鄰里代表要求他改正,起初他覺得別人“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最後明白此事不僅關乎整潔美觀,還影響到整個社區的品位乃至未來房價,便立馬“痛改前非”。還有位熟人,他想把自己買下的破房子拆了重蓋兩層小樓。然而,其所在的社區崇尚平房,鄰里屋主協會對他的設計圖不予批準。理由也很簡單:你加蓋了高層,四周鄰居風景盡收眼底,人家的隱私哪兒去了?

  守望相助組織:防范盜竊有警民

  幾年前,我從“伊甸園”遷居到硅谷南面一個比較新的社區。不過在去年底,晚間時分在小區附近居然出現大麻類毒品交易的閒散人等。有戶居民家後院的攝像頭拍攝到,淩晨四五點鐘,穿連帽衫遮住臉部的兩名男子摸進院子,幸虧感應燈亮了,闖入者趕緊開溜。針對此類現象,一些熱衷鄰里安全的居民自發成立守望相助組織,互相提醒嚴防入室盜竊。他們還主動報告警察局,警方在今年新年之初的一個晚上派出警員,向十幾戶人家組成的守望相助小組介紹居家安全注意事項和防范細節,達成了今後互通情報的共識,樹立了當地警民和諧的典范。

  有資料顯示,全美共有約23萬個屋主協會,還有其他鄰里協會等民間組織。舊金山唐人街也有活躍的街坊會,它們都有相當的權力與義務。説到底,這些是維護納稅人和業主利益的,符合大多數美國人的利益,也贏得了大家的讚賞。有了這類美國“居委會”的努力,社區治安得到了更多保障。(闕維杭)

+1
【糾錯】 責任編輯: 謝艷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052129667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