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宇宙探索一直保持好奇心——訪諾獎得主丁肇中
2017-10-20 11:2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休斯敦10月19日電專訪:對宇宙探索一直保持好奇心——訪諾獎得主丁肇中

  新華社記者高路 劉立偉

  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日前在美國休斯敦約翰遜航太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把阿爾法磁譜儀送上太空,是出于自己揮之不去的好奇心,希望借此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的線索。

  81歲的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因發現J粒子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此次專程來參加美國航太局舉行的紀錄片首映式。這部名為《為飛行而戰》的紀錄片反映了阿爾法磁譜儀一波三折、最終被送入太空的歷程,以此向力挽狂瀾的丁肇中致敬。

  丁肇中團隊領銜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首次在太空中進行的大型精密物理實驗。這個體積為60立方米的大傢夥已經在距地球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上運作了6年多,超出設計壽命一倍。丁肇中介紹説:“國際空間站每93分鐘繞地球運作一周,我們每班6人,不間斷實時監測和分析傳回的數據,沒有節假日。”

  該項目由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16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涉及全球60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人數多達600人。

  丁肇中告訴記者,參與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中國科學家有上百名,他們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制造了核心部件永磁體。而中國科學家與丁肇中團隊的合作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

  “當時中國‘文革’剛結束,鄧小平請我吃飯時,建議每年派10位科學家參加我的工作。從那時至今,一直有中國科學家參加我的團隊,並作出了世界公認的貢獻。”丁肇中回憶説。

  阿爾法磁譜儀的首要實驗目的是尋找宇宙中暗物質及其來源。磁譜儀迄今已收集到1000億個宇宙射線,能量達到萬億電子伏特,其測量結果也與暗物質模型相符。丁肇中認為:“還需要更多對高能量區正電子流強的探測數據,到2024年左右,一定會有相應測量結果,且與暗物質模型相符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航太局每年用于國際空間站的經費為30億至40億美元,相關預算到2024年底截止。因此,對丁肇中團隊而言,2024年是關鍵時間節點。

  阿爾法磁譜儀另一個目標是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線索。丁肇中解釋説,假如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大爆炸以前是真空,那麼大爆炸之後應該有相同數量的物質與反物質,這就是對稱宇宙論。

  反物質的存在已在加速器上得到證實。科學家面臨的問題是:是否存在基本粒子組成的反宇宙?由于物質和反物質在大氣中相互湮滅,人們無法在地面上探測到反物質。而宇宙是最廣闊的實驗室,其中射線能量遠高于任何加速器。

  2016年12月,在歐洲核子中心就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舉行的發布會上,中國東南大學參與項目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研究人員介紹,“阿爾法磁譜儀探測器以十億分之一的測量精度,探測到少量疑似反氦事件,使人類見到反物質宇宙探測的曙光”。

  獲得諾貝爾獎多年後,丁肇中從沒有停下科學探索的腳步。他説:“能獲諾貝爾獎是種幸運,正因為這份幸運,我一直保持好奇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何險峰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81129723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