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毒動畫”成為孩子的噩夢 家長介入不可缺
2018-01-24 06:4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毒動畫”之所以毒,以《冰雪奇緣》中艾莎公主、小豬佩奇之類知名動畫形象為偽裝,包含暴力、色情、低俗元素。

  “毒動畫”從國外視頻網站蔓延至國內平臺,近期集中曝光,驚出家長們一身冷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孩子們都看了些什麼?

  兒童心理學者告誡,低幼兒童接觸“毒動畫”可能受到心理創傷,好在風險可以防控,家長必須擔負呵護責任,不可以把孩子扔給“電子保姆”。

  【畫面優先 幼兒受傷】

  心理咨詢師高璇,以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早期教育研究為職業,告訴新華社記者:學界在西方國家普及電視後不久著手研究媒體傳播色情、暴力之類不良資訊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研究表明,不良資訊影響程度取決于孩子的日常精神狀態和家庭關係狀態,具體影響有多種可能性:孩子可能産生恐懼情緒、做噩夢,甚至持續時間較長的創傷性恐懼記憶,極少數情況下會出現模倣行為。

  “艾莎門”之所以讓家長們格外恐慌,是因為“毒動畫”混雜在正常兒童動畫片中,且色情和暴力行為的主角涉及知名動畫形象,隱蔽性更高。

  高璇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在中國運營從德國引進的一個青少年戲劇心理教育培訓項目。她解釋,在畫面、聲音和文字三種傳播形式中,低幼兒童最易受畫面影響,因為依兒童發展心理學判斷,孩子直到八至九歲,都是“畫面處理資訊優先”,畫面産生的影響、在孩子記憶中儲存的時間比文字和聲音長。

  實際後果,她説,可以是因為無法理解和處理觀看恐怖畫面後的害怕和焦慮,孩子出現睡眠障礙。

  【應對恐怖 驅逐醜惡】

  不過,高璇説,風險可控,家長不必過于恐慌。

  “首先,如果家中平時溝通氛圍較好,孩子看到沒有見過的畫面時,通常會問家長‘這是什麼’,引起家長警惕。第二,媒體中的暴力色情畫面讓孩子恐懼焦慮後,只要家長及時與孩子溝通,不會産生久遠心理影響。第三,研究發現,媒體視頻中的暴力行為,極少導致兒童出現模倣行為,不會直接增加受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風險。”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接觸“毒動畫”之類視頻,家長應如何處置?

  高璇建議,家長注意孩子是否有恐懼情緒,多陪伴孩子,孩子晚上睡覺時可以留一盞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遇到害怕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如調整呼吸、向父母傾訴,轉移孩子對恐怖畫面的注意力,同時教給孩子應對恐懼的方法。

  家長可以帶孩子欣賞美好畫面,如畫面優美的繪本和視頻,多帶孩子到戶外遊玩,以驅逐、替代醜惡畫面給孩子留下的印象。

  有一點需要注意:醜惡視頻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長需要態度嚴正地“立規矩”,“明確告知孩子這類視頻不能看,如同告訴孩子‘不能喝酒’”。

  【明確規矩 家長知情】

  所謂“艾莎門”現象源于國外,除了一批居心叵測的“搬運工”把國外醜惡視頻轉載至國內平臺並翻譯成中文,國內如今出現了一些“本土化”制作的版本。

  高璇説,這一事件提了一個醒:對孩子平時使用電子産品和上網時做些什麼,家長應“心中有數”。

  她介紹,德國教育機構和媒體研究機構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在13至14歲以前獨自玩遊戲和觀看媒體節目。在德國青少年媒體指南網站上,“父母可以做什麼”的第一條是:父母要了解孩子接收的媒體內容!

  一些家長把手機、平板電腦當成“電子保姆”,為“省事”而任由孩子自己玩這些電子裝置,不檢查和過濾視頻和遊戲內容。一些手機和網絡平臺,據她觀察,“就連最簡單的低幼兒童遊戲,玩的過程中也會彈出一些包含色情、暴力畫面資訊的廣告”。

  高璇認定,家長讓孩子接觸新媒體、包括看視頻和玩遊戲的前提是明確規則:除限制使用時間外,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單獨在自己的房間裏玩,必須(讓他們)在家長可以看到的場所,以便家長隨時監控孩子接觸的視頻和遊戲內容”。(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許義琛 徐海知
相關新聞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9129797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