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京人的菜藍子裏永遠是老三樣:大白菜、土豆、蘿蔔,尤其是大白菜,更是北京人過冬的主打菜。每年立冬前後冬儲大白菜上市的時候,成堆成堆的菜垛築成一道道胡同,大人們排起了長長的購菜長龍,孩子們則在高高的菜垛間追跑嬉戲,仿佛那裏成了他們的臨時樂園,菜站的售貨員除了收錢、搬運外,忙的就是成筐成筐地清理白菜幫子。現而今,又到了冬儲白菜上市的時候,昔日繁忙的購菜場面卻早已不見,用北京人的話講,現在冬季蔬菜吃啥有啥,誰還費勁巴拉的去冬儲白菜?

  曾經作為“當家菜”、“政治菜”的大白菜,現在已經變成了百姓菜籃子裏的平常菜了。

 

記者 宗煥平 徐仁傑 李江濤 王思海 攝影 李文 編輯 齊雄

 

冬儲大白菜平淡上市

 

  這幾天是北京冬儲大白菜集中上市的日子,但北京街頭和各菜市場堆積如山的白菜垛少了,市民排隊爭購大白菜的場面不見了。

購買大白菜再也見不到排隊爭購的場面

 記者在甘家口白堆子菜市場看到,來這裡買大白菜的人稀稀落落,而且大都只買三五棵。推着三輪車買菜的孫喜林老人買了4棵大白菜,順便還買了少量的黃瓜、西紅柿、菠菜。老人對記者説,要是以前,少説也得買一二百斤大白菜過冬,現在菜的品種多了,誰還費勁冬儲白菜。

  北京市農業局蔬菜管理處的張立新説,北京冬儲大白菜不再像前幾年那樣風光,原因是曾經作為“當家菜”、“政治菜”的大白菜,現在已經變成了平常菜。

  大白菜在北京素有“當家菜”之稱,過去由於冬季蔬菜供應有限,每年立冬前後,北京人每家每戶總要儲存上百斤大白菜。冬儲大白菜上市時,各菜店門口的大白菜都會堆得如小山般高,市民排隊爭購的熱鬧場面會定期出現。為確保市民必需,北京市蔬菜供應部門要不遺餘力地組織冬儲大白菜貨源。

  1997年,北京市放開了對冬儲大白菜種植面積和價格的控制。由於是市場調控的第一年,北京市專門調集商業、農業等管理部門的人力成立了秋菜上市指揮部進行監督和協調。出乎意料的是,市民對此反應平靜。 

  此後,北京大白菜的受重視程度一年不如一年,種植面積也一直成下降趨勢。1997年,北京市大白菜種植面積約1.3萬公頃,今年則不到1萬公頃。今年全市大白菜的總産量預計7.7億公斤,比去年減少28%,預計集中上市期供應量為5.4億公斤,也比去年有所減少。 

 

北京的農貿市場和菜店裏,黃瓜、西紅柿、辣椒、菠菜、茄子等應有盡有

  北京市農業局蔬菜管理處處長陶志強説,北京冬儲大白菜風光不再,緣於近幾年“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巨大成就,老百姓冬季可選擇的菜品日漸豐富,因此大白菜作為百姓“當家菜”的地位才逐年下降。現在,在北京的農貿市場和菜店裏,黃瓜、西紅柿、辣椒、菠菜、茄子等應有盡有,還能看到苤藍、翡翠菜花等“新面孔”。

  陶志強介紹説,為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北京市近幾年大力發展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僅保護地溫室、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就有1.7萬公頃。全市現有300多個蔬菜品種,芹菜、香菜等30多種鮮菜已能保證日常供應。此外,海南、雲南、貴州等南方省市的蔬菜近幾年也大量涌入北京市場,目前已佔北京市鮮菜品種的50%以上。

 

   

“菜籃子工程”與菜桌上“反季菜”


  50歲的李兆蘭女士提着購物筐悠閒地走在超市的蔬菜櫃&前,在各式各樣的蔬菜中仔細地挑選。而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正是大白菜上市的時候,也是她這位家庭主婦最忙碌的時候。
  

冬季市民不愁沒沒菜吃

  “那時候冬天市場上沒有什麼蔬菜,就是白菜、土豆、蘿蔔這老三樣。大白菜就是老百姓的當家菜,經常是上頓吃白菜燉豆腐、下頓吃白菜燉鹹魚,過年吃的也是白菜餡的餃子。”

  “當時每家每戶冬天都要買上幾百斤大白菜。到大白菜上市的季節,郊區的農民就拉着馬車、開着拖拉機到城裏賣,有的還到小區來賣,大夥常常是排隊買,一卡車的白菜一會兒就賣光了。大白菜儲藏之前先要在陽光下曬一曬,那時院子裏到處擺的是白菜。存儲大白菜的方法也很多,有地窖的放在地窖裏,沒有的就在地上挖坑,裏面墊上秸桿,把大白菜放在裏面埋起來,這樣能保持水分。”

  “最近這幾年,隨着政府為老百姓建設‘菜籃子工程’,溫室大棚、無土栽培,新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缺,冬天裏也是想吃什麼菜能買到什麼菜。吃菜已經不分季節了,誰還費勁去存貯幾百斤大白菜呢?”

  李兆蘭拿過一包清理包裝好的凈菜邊看邊高興地説:“過去大白菜是主打菜,除了它沒有別的吃;現在生活好了,大魚大肉吃膩了,吃口大白菜是換換口味。你瞧,現在的生活多好,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南方菜、山東菜,有些還是進口的,名字都叫不上來。要是還嫌麻煩,就買上這樣的半成品,不用動手摘洗,回家一炒就能吃,真方便!”
  

 

北京菜市“特菜”不特

  溫暖濕潤的大棚內,幾位年輕婦女正在菜地採摘“迷你黃瓜”、人參果、紫背天葵。也許幾小時之後,這些美味就端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北京菜市上魚肉蛋奶樣樣充足

 記者日前在北京小湯山特菜生産基地看到,造價300多萬元的法國雙層充氣大棚,全封閉、全自動化的蔬菜生産模式着實令人耳目一新。室外涼風習習,室內卻熱氣瀰漫。櫻桃西紅柿嫩綠的秧苗正順着牽引線往上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基地負責人、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楊福剛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的小湯山特菜基地,原本是為滿足外國友人來訪之需建立的,後來主要向一些高檔賓館、飯店供菜,現在這裡的特菜已進入北京10多家超市。多年來基地先後從國外和南方引種400多個優良品種,現在常年種植蔬菜160多種,上市的就有六七十種。

  楊福剛説,近幾年隨着北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市場供應的豐富,特菜已擺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特菜價格也一路下跌。比如從以色列、荷蘭引進的彩色甜椒,1999年春節1公斤賣到了70元到100元,現在超市1公斤10元就能買到。

  “如今特菜已經不特了”。曾在北京市農業局蔬菜處任職多年的楊福剛説這話時一臉欣慰。他説,當年冬儲大白菜上市,全市上下齊動員,每天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鐘才能休息。現在市場繁榮,老百姓再不用大量搶購儲存大白菜了。

  3年前,小湯山特菜基地開始為超市供應特菜。當時還動了不少腦筋。四五十種蔬菜新面孔出現在普通百姓面前時,很多人看著新鮮卻不敢買、或不知道怎麼吃。銷售人員索性給蔬菜貼上標籤,説明特菜的營養成分、原産地和食用方法。有的超市還現場烹炒,供人品嘗。這樣才慢慢打開銷路。

  商界有句名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小湯山特菜基地正在經歷這樣一個循環。現在特菜不特了,楊福剛開始引進荷蘭花卉。特菜基地增添了“特卉”基地。走進花卉大棚,成片的荷蘭火鶴張開一張鮮紅的笑臉。

  “從豐富人們的餐桌到裝點人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越來越有意思了!”楊福剛自豪地説。

 

 

百姓菜籃子見滿,大白菜銷售漸緩

菜市場上蔬菜品種應有盡有,菜市生意越做越火

  “以前大白菜特別好賣,最多時我一天能賣出七八千斤,現在市場上的菜品種多了,誰還買那麼多大白菜?”在北京賣菜已有6年的李飛師傅這樣對記者説。  

  北京冬儲大白菜近日上市了,記者來到朝陽區水碓子農貿市場,同在賣菜的李飛聊起了大白菜。

  就在四五年前,李師傅的大白菜還很好賣。“那時菜的品種沒有現在那麼多,每年大白菜一上市大夥都排隊買,每家都買上個幾百斤,最多時我一天賣出過兩卡車的大白菜呢。”

  “前幾年蔬菜的品種少,一是因為産得少,二是因為交通不便,外地的菜運不到。現在好了,一年四季,鮮菜不斷。就拿我這菜攤來説,最少時也有七八種菜,趕上冬天下雪也有黃瓜、西紅柿、青椒、茄子這樣的鮮菜賣。這幾年蔬菜的品種多了,價錢也便宜。老百姓生活好了,都願意吃個新鮮的,買白菜都是現吃現買,一次就買個一兩棵,再也沒有一次買上幾十棵的,也沒人再那樣關心大白菜的上市了。”

  雖然大白菜賣得少了,但其他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多,李師傅掙的錢也水漲船高。前年他花2萬多元買了輛農用車,冬天開車去批發市場進菜,夏天就直接去郊區農民的地裏收菜。他一邊數着菜錢一邊高興地説:“老百姓的菜籃子是越來越豐富,我賣的菜也越來越多,生意也是越做越紅火啊!”

 

 種白菜也要講學問


  一棵棵大白菜碼成了山,地磅秤和小三輪車靜靜呆在午後的菜地裏。一塊大紙牌上歪歪斜斜寫着“大白菜2角錢一斤”,老遠就能看見。40歲的王鳳嬌坐在地頭的窩棚前,心裏很滿足。今年大白菜賣的價錢合適,比去年強多了。

平時雞鴨魚肉,買點白菜爽爽口

  深秋的北京郊外,白天風兒已經有些涼了。但是坐在避風的窩棚前,溫暖的陽光曬着,照樣十分愜意。

  開朗的王鳳嬌從河南開封來北京承包土地已經三年了。靠自己的勤勞和忍耐耕耘着六七十畝土地,一茬又一茬莊稼讓她和家人收穫着塌實的日子。不過,去年的這個時候,王鳳嬌十分失望,大白菜賤賣讓她至今耿耿於懷:“大白菜只賣2分錢一斤,兩塊錢小三輪隨便裝,一大卡車也只給10塊錢,連種子錢都不夠!”

  “哪有這麼便宜的菜?”想不通的王鳳嬌今年竟然擰着脾氣擴種了10畝大白菜。趕巧今年大白菜價格上去了。還有什麼比這更樂意的?王鳳嬌和我們交談的時候,看得出有幾分成功的喜悅。

  “為什麼非要種大白菜,種別的不行嗎?”王鳳嬌告訴我們,玉米、黃豆都種過,但賣不出好價錢,付工錢都不夠。大白菜種植時間短,八九十天就能上市,能賺錢。一畝地産七八千斤大白菜,就有1500元左右的毛利。

  頭兩年,王鳳嬌種過“京欣2號”、“回歸”。這兩種大白菜都容易生病。今年種的是“京欣3號”。“京欣3號心實,包得緊,菜幫薄,葉多,不愛生病,菜販反映京欣3號好賣,都愛吃。”

  王鳳嬌説,現在城裏人口味越來越挑,種大白菜也得琢磨。要選好品種,不能用化肥,要施馬糞、牛糞,不能打農藥。萬一菜苗生蟲也要用農科人員送來的無殘留農藥。

  正待我們起身離開的時候,電話鈴響了!王鳳嬌從一棵木樁的背後取下了話筒,聽了一會兒跟對方説:“你要得多可以便宜點,1毛3一斤。”

 

從“有什麼吃什麼”到“想吃什麼有什麼”

  

  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總經理助理顧兆學告訴記者:“當社會進入從‘有什麼、吃什麼’到‘吃什麼、有什麼’的時代,老百姓的消費已向追求營養、保健消費的觀念轉變,各種時令蔬菜應有盡有,老百姓冬儲大白菜變得沒什麼必要。”他舉例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高峰期日交易量達700多萬公斤,但大白菜日交易量不到50萬公斤,大白菜已進入微利經營。” 

“新發地”是北京名副其實的大“菜藍子”

 一位來自天津的蔬菜批發商這樣對記者説:“現在大白菜每斤才一毛五分錢,比幾年前便宜了許多,也沒有前些年那樣好賣了,老百姓也不愛儲存大白菜了。”

  顧兆學向記者介紹説:批發市場現有的時令蔬菜包括柿子椒、苦瓜、佛手瓜、茄子、食用蘆薈、百合、仙人掌……,這裡有京郊本地菜,河北、山東近處菜,也有江蘇、上海、內蒙古、湖南等地的中程菜,還有兩廣、海南等地空運和挂車皮運來的遠程菜,貨源遍佈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市場上細菜、特菜、精品菜、禮品菜逐年增多,品種多達200多種,特別是反季節、名優特、無公害、無污染蔬菜增多,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蔬菜交易量不斷提高,佔到北京市日需蔬菜1100萬公斤的60%。“新發地”成為北京市名副其實的大“菜藍子”。

  顧兆學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目前和全國101家蔬菜供應基地簽訂了協議,所有蔬菜完全實行市場准入制度。市場管理人員每天要對蔬菜檢測,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除嚴禁銷售外,還給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去函,建議他們監督和指導農民種植合格蔬菜,要求他們從源頭抓起,從菜園子、種菜人抓起,保證對首都“放心菜”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