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網絡中心
 新華社北京分社
首頁 新聞中心 焦點 財經 體育 論壇 IT 視頻 汽車 文娛 法治 教育 傳媒 讀書 旅游 圖片 直播 誠信
國際 政府在線 就業 證券 軍事 言論 科技 音頻 房産 時尚 校園 健康 會展 收藏 出國 圖表 專題 聯播

:: 設為首頁 ::
:: 加入收藏::

  新華網北京頻道 >> 特別關注 >>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

 

 

 

鄧亞萍 (Deng Yaping)

   

    鄧亞萍   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1973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河南鄭州人。父母都是乒乓球迷,並感染了孩子。5歲時,她就開始學打乒乓球。但因為個子太矮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後加盟河南省隊,在全國比賽中奪得團體冠軍。1988年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雙打冠軍和單打亞軍。1989年在第四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雙打冠軍。1991年在第四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單打冠軍。1992年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她一人獨獲乒乓球女子單打、女子雙打兩枚金牌。此外,她還在國內外一系列重大比賽中多次獲得冠軍,被譽為乒壇上的小個“巨人”。1987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88年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1990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90年被評為全國十名最佳運動員之一。1990年全國婦聯授予她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她“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 明星心聲 ★★


  

 

  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優秀。

  老天是公平的,給每個人每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你只能選最重要的安排。

 

 

 

 

                      
            專題策劃:李松 李煦  編輯/製作:李松

     

明星剪影

 

 

 

 

     金牌得主鄧亞萍

    鄧亞萍與教練陸元盛
鄧亞萍參觀人民網並與網友交流

薩馬蘭奇擁抱鄧亞萍

鄧亞萍喜獲文學碩士
全國政協委員吳建民與鄧亞萍
鄧亞萍回國為申奧助陣
鄧亞萍出席體育女名人發布會
鄧亞萍與前田壇名將摩西作客新浪聊天
不卑不亢的鄧亞萍
慶祝北京申奧成功兩周年鄧亞萍公園內揮拍自如
鄧亞萍接受記者採訪
“大忙人”鄧亞萍
全國政協委員鄧亞萍出席全國政協大會
鄧亞萍為自己的新書舉行簽售活動
王大中、鄧亞萍共敘師生情
鄧亞萍獲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研究碩士學位
鄧亞萍出席陳述報告會
鄧亞萍獲得碩士學位 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鄧亞萍專程回國與女記者共度記者節
鄧亞萍(左)、喬紅在中國乒乓球隊建隊50周年頒獎文藝晚會上,獲得《中國乒乓球運動傑出貢獻獎》的殊榮。

 

 


“我要叫你姐姐,因為你激勵了我的夢想”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一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2月28日,北京風和日麗。這一天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裏,舉行了一個規模不大,僅有200多人參加的英文新書《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首發儀式。

    這是一個雖然小型卻又非常特別的新書首髮式。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的作者,是我們過去熟悉的乒壇世界冠軍鄧亞萍。1997年初踏入清華校園時,一下子連寫26個英文字母還需要思考再三的鄧亞萍,此時坐在&上,看著那些當年陪伴過她“重新”成長的老師們,還有台下那些對她喜歡有加的學弟學妹們,百感交集,幾次發言都泣不成聲。

    在首發儀式結束前的最後一次提問中,一位清華大學外語系的男生搶過了話筒。他説,一定要代表父母問候一下鄧亞萍姐姐。他説自己小的時候看電視裏直播鄧亞萍參加奧運會的比賽時,父母就告訴他,看看人家亞萍姐姐多厲害。正是鄧亞萍的這種拼博精神,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一直鼓勵着自己,如願以償考到清華成了鄧亞萍的學弟。

    曾經18次奪得過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盃冠軍的世界女子乒壇頂尖選手鄧亞萍,在奪得1997年英國曼徹斯特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單打和雙打3塊金牌後,選擇了退役。這一年,她邁入了清華大學的校門,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短短的7年多時間,這位曾經在乒壇充滿霸氣的女中英傑,在她的轉型期,用當年奪取世界冠軍的毅力和決心,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了被專家們稱為“第二個奇蹟”的全新局面。

    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去年又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她還加入北京奧組委,成為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項目專家。同時,她還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以及體育和環境委員會委員。
鄧亞萍就是以在讀博士、奧組委官員、國際奧委會官員的三棲身份,每天進行着緊張忙碌的新生活。不過,鄧亞萍堅持認為,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優秀的。再忙,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

鄧亞萍的體壇“無間道”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二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2004年元旦,鄧亞萍參加北京奧組委在北京四中舉行的《奧運知識讀本》首發儀式時,一位四中的女同學站起來發言,激動地讓鄧亞萍評價一下她的體壇“無間道”生活。

    這位女生的問話,是將目前最流行的港片《無間道》與鄧亞萍攻讀博士、奧組委官員、國際奧委會官員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重身份進行了聯想和比擬。這一比擬引起了全場與會者會意的笑聲。

    不過,鄧亞萍卻是一臉的茫然,完全不知《無間道》為何物。鄧亞萍問清楚這是部由劉德華、梁朝偉等大腕主演的電影時,也笑了。她説自己除了吃飯、聽音樂以及必要的鍛煉時間外,幾乎沒有一點時間用於娛樂,已經好幾年沒看過電影了。

    她介紹説,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得從北京城南的家趕往位於東四十條的北京奧組委上班,下班後她必須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學習當中。她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奧運會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影響”,每個學期導師都會給她佈置具體的方向以及閱讀書目。鄧亞萍要定期用電子郵件嚮導師匯報學習進展和心得,並且還需要趕到劍橋大學將研究成果交導師評審。

    作為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項目專家,她在工作上也必須全力投入,做好市場開發有關工作和奧組委安排的其它工作。同時,她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要參會並提出有具體建設性的提案。她每年還要參加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和環境委員會的相關會議,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飛人”。

    鄧亞萍笑着説,老天是公平的,給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你只能選最重要的安排,而不可能什麼都想得到。


自信心是轉型最重要的財富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三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從運動員到清華學子,再到劍橋博士的成功轉型,鄧亞萍説,最主要的是樹立自信心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她回憶剛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報到時,指導老師讓她一次寫完26個英文字母時,她還只能試試。因為她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10多歲入選到國家隊,一直到24歲退役,幾乎沒有什麼學習基礎。在清華這樣集中了眾多精英的著名學府裏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樹立自信心是關鍵。

    她説,也許與同學們相比,自己的學習基礎是差很多,但這十幾年轉戰世界參加一個個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歷,尤其是對意志力的鍛煉以及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氣質,又都是一般同學所沒有的。這樣一比,大家在一個起點上了,關鍵要看以後各自的努力程度。她感嘆説,學習其實也和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一樣,高手之間的較量也是自信心的對決,因為技術層面上大家相差無幾,關鍵時刻要看誰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堅定的必勝決心。

    鄧亞萍回憶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天賦之外還要看努力與否。基礎差,就玩命補,笨鳥先飛。在清華的起步為她的人生奠定了相當重要的基礎,清華的學風對她的影響可以受用一生。不過,她還是希望清華的同學們能夠在海外留學後,更多一些人回國效力。因為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不管身在何方,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細説與薩馬蘭奇的忘年交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四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有着重大貢獻的薩馬蘭奇,為鄧亞萍剛出版的英文專著《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親自作序。他在序中説,鄧亞萍這幾年的學習找到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薩馬蘭奇非常欣賞鄧亞萍,在世界體壇傳為佳話。曾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專門安排為鄧亞萍頒獎的這位西班牙老人頒完獎後,又拍拍鄧亞萍臉的畫面,將這種欣賞永遠定格。去年,已離開國際奧委會主席崗位的薩馬蘭奇再次來華訪問時,鄧亞萍以北京奧組委官員的身份熱情接待了這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老人。

    鄧亞萍回憶説:“薩馬蘭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時。當時我奪得了女單冠軍,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風格給了薩馬蘭奇很深的印象吧,當我取得冠軍後他給我頒了獎。”不過,鄧亞萍説,薩馬蘭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國運動員代表來喜歡的。因為薩馬蘭奇非常熱愛中國,對中國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和人格品質也非常欣賞。

    還在當運動員時,薩馬蘭奇就建議她一定要學習外語。後來鄧亞萍退役後,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將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畢業論文送給薩馬蘭奇,薩馬蘭奇將這份論文存放到國際奧委會博物館,認為這是一個中國運動員成長最有價值的紀念。薩馬蘭奇認為應當有更多的中國運動員學好外語,能夠有更多的中國人到國際奧委會或其它國際體育組織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我是朋友圈裏最優秀的服務生”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五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與高超的球技相比,鄧亞萍操持家務的水平要遜色許多。不過,不管是在國外留學還是回國後,鄧亞萍和朋友聚會時,總是被評為圈裏最優秀的服務生。

    她解釋説,朋友們聚會時,常常是分工合作。鄧亞萍在這樣的場合,總是準確地自我定位為優秀的服務生。誰的茶需要加了,誰要吃水果了……此類雜活,鄧亞萍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眼急手快地服務到位。她得意地説,這可是乒乓運動員特有的移動快、反應敏捷的氣質。

    在北京奧組委的辦公樓裏,有一個健身活動室。鄧亞萍也會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去活動一段時間,主要是保持好體力以利於工作和學習。有趣的是,鄧亞萍現在的主項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練羽毛球,而且是雙打。有着運動天賦的鄧亞萍在這個新天地裏,很快就打遍北京奧組委的所有對手,成為“常勝將軍”。
    鄧亞萍説,今年又是忙碌的一年,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工作已全面展開,任務非常繁重。她還要在今年完成自己本年度的博士學習和研究內容。
    問及她的感情生活時,鄧亞萍回答,現在已基本穩定,也許會在近一兩年內選擇合適的機會結婚。



清華老師眼中鄧亞萍既是學生也是楷模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六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曾經在清華大學教過鄧亞萍的幾位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地説,鄧亞萍具備了一個優秀人才的所有素質。她們在教鄧亞萍的同時,也從鄧亞萍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

    外語系老師呂中舌談到鄧亞萍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習時,因為碩士論文選題《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太少,周末都要開車幾個小時到別的城市圖書館去查找,幾乎每週都是這樣。鄧亞萍的敬業感動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

    呂中舌説,今年年初,鄧亞萍為了完成劍橋大學博士生論文的一部分,關在家裏整整寫了20幾天,沒有下過樓一步,整天靠速凍餃子解決“吃飯問題”。長時間固定姿勢寫稿誘發了鄧亞萍的頸椎病,頭不能移動,她就以一種固定的姿勢堅持查閱資料和寫作。呂中舌去看她時,心疼得掉了眼淚。她説,與鄧亞萍幾年的交往,互為師生、又成了朋友,真是難得的教學經歷。

    清華大學外語系程慕勝教授説,鄧亞萍給她的印象非常深。剛到清華時基礎很差,但是精神勁頭十足,善於從運動員時期的“動”調整到學生需要的“靜”。鄧亞萍學習的目標非常明確,打球時要拿世界冠軍,學習上也要力爭做到最好。她的那種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老師。她在清華的學習過程,同樣也是清華師生學習她身上拼搏精神的過程,這種雙向的學習非常具有 啟發意義。現在好多教過鄧亞萍的老師,都成為了她的好朋友。

    清華大學聘請的原美國亞特蘭大喬治大學校長SHERMEBDAY教授也深有感觸地説,他在教學中詢問學生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幾乎都會提到鄧亞萍的名字。她作為運動員時,奪得過那麼多的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冠軍,為國爭了光。退役到清華大學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從一個基礎很差學生成長為在讀博士,出版了很有影響力的學術專專著,激勵了許許多多的學生。她是清華大學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建議加強體育的交流功能
——“乒壇皇后”鄧亞萍新的三棲生活之七



    新華網北京頻道(記者汪涌)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正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鄧亞萍,對體育的領悟頗深。她認為體育除了競技功能外,還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和交流渠道。她將在本次會議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體育溝通功能的提案。

    鄧亞萍説,當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創造了一種新的外交手段,體育發揮了特殊的功能。她説,自己現在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是“奧林匹克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全面影響”。她説,現代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更多地超越了體育本身,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方位展示的一個窗口。在中國實現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體育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通過體育加強了對中國的了解。

    鄧亞萍説,她去年年底在瑞士洛桑參加國際奧委會的一次會議時,與一位來自非洲的代表進行了交流。這位在2001年到北京參加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非洲代表説,來北京參賽,看到了中國的驚人發展,中國所展示的豐富的物質條件,現代化的建築,以及中國人民充滿自信的精神面貌,給他們這些國外參賽運動員相當大的衝擊。這位非洲代表説,如果不是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許多像他一樣的外國人可能一生都難得對中國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建議中國利用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進步。

     鄧亞萍説,自己曾經參加了申奧,深刻地體會到申奧的過程,就是讓世界更多、更全面了解中國。舉辦奧運會,可以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燦爛悠久的文化,以及迅速發展的現實。她將建議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除了我們的運動員要創造佳績外,更要利用好這一機會全面宣傳“中國概念”。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資料,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大街18號 郵編:100006 電話:(010)65132992 E-mail:bjpd@xinhuanet.com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北京新聞信息中心  新華網北京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