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黨政協同。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黨委和行政齊心協力,共同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工作與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一起設計部署,共同推進落實。高校黨委要承擔起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要把思政工作納入黨委工作責任制和從嚴治黨、執紀問責的範疇,加強對思政工作的全面領導。校長和行政班子要根據黨委的決策部署,全力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思政課教學、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做好思政工作的制度保障和相關支持。學校黨政在思政工作中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相互協同,共同發力,切實避免“兩張皮”。
二是師生協同。要引導教師真心關愛學生、指導學生、幫扶學生,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因為“傳道”是教師的第一責任使命,這樣,才能成為學生的“四個引路人”。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是大學的重要使命,是關乎人才培養質量的深層次、根本性和戰略性問題,高校要着眼於引導大學生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堅定“四個自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本質要求。所以做好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師、學生兩個群體協同推進,我們責無旁貸。
三是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教育協同。積極探索構建思政課與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協同機制,推動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溝通交流。堅持在改進中不斷加強思政課建設,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遴選優秀輔導員、黨務工作者參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實現馬克思主義學科和思政課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讓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的教師充滿榮譽感和使命感,並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信仰和追求。
一定要讓老師進入研究團隊,沒有科研底蘊的老師理論味是講不足的。有的老師不敢面向學生,或者藉口説沒時間搞提問、班級人數大等。其實,我特別理解這種現象。今年,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我去全國聽了25節課,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之路還是有一些認識和體會的。有的老師授課表現出一種不自信,感覺駕馭不了一些學術前沿問題、現實問題的理論闡釋等。那麼,老師們要想能夠駕馭這些問題,他自己得有底氣,這種底氣需要學養的支撐。沒有學科支撐、缺乏學術品質的思政課是花拳繡腿,不具備説服力和持久的影響力。學科支撐可以聚人氣,使教師有底氣,使課堂教學有深度。
多年來,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動力更多放在“任課教師”層面,教師把更多“功夫”用在“備課”上面,表現在研讀經典著作,以邏輯性的、系統性的“知識性”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顯示在教學過程中。而對教育對象的關注了解不足。不少教師基本上以“一套課件和教案”應對所有不同專業的學生,其結果是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教師必須“備學生”:一是要高度關注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其課程需求;二是要深入所授課程班級學生的日常生活、參加其日常教育活動,包括講授黨課、指導社會實踐等。只有聚焦學生這個“活生生”的個體,&&學生思想實際,授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産生共鳴共情,才能強化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
一個學校裏有不同專業的學生,首都師大是文、理、藝、教等學科門類齊全的大學,藝術的學生和理科學生是一個起點嗎?文科的學生和理科的學生就不是一個起點。從全國來講,考上清華北大的600多分和400多分能是一個基礎嗎?所以得備學生。
我為什麼説首都師大現在的思政課還真是做了一些工作,他們就是在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差異性、參與性和多樣性,在這“四性”下了功夫。例如,面向音樂專業學生,教師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時,採取紅色歌曲演唱、角色扮演等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