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是必然趋势

2024-05-17 07:29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是必然趋势

2024年05月17日 07:29   来源:科技日报   

  人物档案

  张伯礼,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阶平医学奖等,2020年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院士访谈】

  ◎本报记者 陈 曦

  5月9日,在天津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不少与中医药行业深度融合的智能科技成果令人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带领团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巩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并走向世界,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近日,张伯礼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要始终坚持走中医药理论精髓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医药应走的现代化之路。

  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记者:您在前不久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医药现代化是时代使命,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张伯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现代科技是中医药发展的“翅膀”,“翅膀”越硬,就飞得越高越远。当前中医药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也将成为重要的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人工智能也为中医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总说,要将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中医药领域现代化的成果会源源不断出现。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将促进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记者:您可否举例介绍,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您带领团队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张伯礼: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先后承担了3个973计划项目,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就是把中药从传统的树根、草皮变成可量化的、功效物质清楚的组分中药。

  近年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紧密合作,产出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团队用一个星期时间,收集了来自20余家医院1000余个患者的信息,并依托天津超算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在进行数据归类和专家研讨后,我们判断此次疫情为“湿毒疫”。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明确了证候,治疗方法也就明确了。基于此我们制定的治疗方案,被写进国家版诊疗指南中。

  在经典名方、抗疫经验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筛选出60余种可能对新冠有效的中成药,进而研制出具有确切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其入选“三药三方”;还研制出对新冠后遗症有治疗作用的“清金益气颗粒”制剂,其广泛应用取得非常好的效益。

  智能科技成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记者:近期有不少与中医药行业深度融合的智能科技成果发布。这些成果是如何深度融合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

  张伯礼:现在很多先进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通过对大量中医病案数据的学习运算,这些设备可以辅助中医师对患者进行病证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中医师结合中医智能穿戴设备,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饮食建议、运动指导等。大模型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中药多靶点复杂网络作用机制,助力新药研发。

  记者:这些智能科技成果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有何意义?

  张伯礼:举例来说,“数智本草”大模型,是基于华为澎湃算力与向量库等先进工具,由天士力与华为云在华为盘古大语言模型和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的中医药语言大模型和计算大模型。它拥有380亿个参数,基于中医药海量文本数据预训练,结合向量库检索强化,以及中药研发多场景的微调,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完成中医药理论证据的挖掘和总结。

  此外,“天河灵枢”大模型是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它创新性地对人体全部穴位进行了专业的三维建模,成功构建了栩栩如生的三维针灸数字人。这一大模型将加强对中医循证证据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记者:数智技术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哪些转变?

  张伯礼: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到流通链条的质量提升,起到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作用,服务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数智中药”研发新范式为例。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天士力医药集团董事长闫凯境博士曾指出,该研发新范式以人工智能等颠覆性科学技术为突破,创新性配置包含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新型生产要素,结合云计算、大模型等新型技术手段,通过中药产品的组方配伍数智化、物质基础数智化、量时毒效数智化、生产质控数智化、临床应用数智化、消费认知数智化,引领现代中药达到用药精准、生产精智、疗效精确的新高度。通过建设中医药“数智本草”大模型的智能一体化平台,打造“数智中药”资源、研发、制造、供应、临床应用、消费者认知新范式,可实现中药产业全链条飞跃性转型升级。

  中医药拥抱数智还需多方面发力

  记者: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医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如何?

  张伯礼: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与这些先进技术实现了相互融合。比如,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海河一号”“海河二号”,实现了中药有效组分高效快速筛选制备。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建立的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系统(EVDS),可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自动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可结合专家经验形成证据报告。此外,中医远程会诊系统等也得到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异地就诊等。

  但还有一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数字制药和智慧制药。此外,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中药制造结合起来,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产业即将迎来蜕变。

  记者: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张伯礼:例如在制药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药企业已实现机械化制药,但制药总体自动化水平不高,精益管理水平和理念也有待提高,数字化的制药生产线尚未完全覆盖。

  此外,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这限制了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精确识别和对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内的现代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仍是一个挑战。

  记者:您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有哪些解决办法?

  张伯礼:我认为可以出台药品优质优价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生产设计、制造过程管控和产品流通等各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中药工业向高端迈进。可通过设立科技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速提升中药制药装备的研究水平,促进中药制药装备实现自主化、现代化。

  另外,中医药科研要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热点聚焦

  中医药与大健康理念的结合,是当前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大健康产业已经达到十万亿元的规模,可以说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在中医药领域,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康复养老、健康食品等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酒、茶等产业领域,也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依托数智化转型升级实现了降本增效。可以说,在数智技术与创新实践的驱动下,大健康产业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伯礼

(责任编辑:王婉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