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剧照

“鸾峰桥”旁的乡亲们进京啦,上演总书记心中的“闽东之光”

时间:2023年03月0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李想
0

  “伟大的理论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在不断面对新挑战、思考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思考逐渐总结升华为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又随着各地的脱贫实践而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最终成为今天指导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扶贫故事》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图源:《习近平扶贫故事》)

  1988 年 6 月 26 日,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开展工作,调研先行。这是他一贯的追求与作风。在宁德工作的一年零十一个月内,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

  三进下党,是习近平同志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党乡的百姓在党的关怀下从“穷开心”“没盼头”,转变为撸起袖子奋斗改变现状,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摆脱贫困,亮起闽东之光。

  如今,“闽东之光”照进北京,在中央歌剧院上演宁德首部原创歌剧《鸾峰桥》。

  歌剧《鸾峰桥》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并于2月28至3月1日进京展演。鸾峰桥是我国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古木拱廊桥,也是下党乡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一个穷困山乡向大山“明珠”华丽变身的过程。

  弱鸟如何先飞?

  下党乡位于宁德的大山深处,这里曾是“五无”贫困乡,全乡贫困率在70%以上,是福建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下党印象,后因地制宜制定了脱贫方针,开启了下党乡脱贫的起点。

  歌剧《鸾峰桥》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一行深入下党乡实地调研指导为背景,生动演绎了下党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奋力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鸾峰桥这头是贫穷的下党乡,过了桥去才能找到新生活?剧中“二林”的妻子翠红刚生了孩子就要逃出这个没盼头的穷乡僻壤。但真正的出路是让家乡好起来,“建起摆脱贫困的鸾峰桥,托起下党先飞的弱鸟。”剧中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守在家乡,坚定不移地为下党乡脱贫奋斗,通公路,建水电站,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出赤贫。

  什么是闽东之光?

  “我们变了,全新的下党”“脱贫的大桥,亲手筑梦想。”翠红回来了,下党乡大周书记的爱人也回到乡里支教。

  歌剧《鸾峰桥》充分展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光彩,用文艺点亮闽东之光。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就职期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他认为“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

  歌剧《鸾峰桥》由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组织策划,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联袂福建省歌舞剧院、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闽江学院,并邀请由总导演陈蔚领衔的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共同创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下党乡依托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成立茶叶种植合作社,依靠互联网推广定制茶园,发展品牌“下乡的味道”,修缮古村落发展“民宿+农家乐”经济,多措并举走上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福建寿宁下党村:红色旅游新地标”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21年,下党乡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五个分会场之一惊艳世界……

  “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如今的下党乡,以及整个宁德,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发扬闽东之光的建设理念,变成了有自信心、自尊心、蓬勃奋进的发展典范。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次展演,是歌剧《鸾峰桥》的首次进京演出,既是对闽东人民脱贫精神的弘扬,展现了闽东文化建设的优异成绩;更是用文艺作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事实。

  下党乡不仅是宁德的缩影,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让人们更加坚信,“新征程上,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