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危岩地質災害防治,事關庫區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高質量發展。2023年5月,重慶打響三峽庫區危岩地災治理攻堅戰,明確用3年時間實現三峽庫區431處已查明危岩全面除險清患。如今,431處存量危岩已累計完成415處,清患率達96.3%。
記者近日隨同部分市政協委員進行回訪,了解圍繞三峽庫區危岩地災治理這一重點任務,委員們如何接續出力、踴躍獻計。
市政協委員、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薛梅是參與三峽庫區危岩地質災害防治的調研組成員。她告訴記者:“2023年7月,市政協就啟動了‘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委員監督性調研視察,多次組織委員們深入一線摸清底數、掌握實情。”
調研組先後赴萬州、雲陽、巫山、奉節四區縣,實地調研桃子坪、天生城、下莊村等地廣泛收集情況,聽取基層建議,初步了解到地災防治面臨的問題和短板。
半年後的2024年1月初,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再次組織委員赴巫山縣圍繞“三峽庫區危岩地質災害防治”開展調研,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建言思路。
今年4月底,市城管局對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期間收到的0849號提案給予答覆,明確要深化多跨協同機制建設,會同相關部門迭代中小河流洪水、危岩地災、城市內澇等15類耦合風險預警業務,與應急、水利、規資、廣電部門共同推進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管控、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應急廣播預警發布等工作。
為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的獻計出招不止於此。去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期間舉行了界別協商會,來自環境資源、科協等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圍繞提升三峽庫區危岩地質災害防治水平,與市級有關部門開展了面對面協商交流,建議加強三峽庫區危岩災害風險評價新技術開發,充分利用一體化多源立體觀測手段,構建多方預警、信息共享、隊伍共建、救援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
“去年8月1日起施行的《重慶市三峽庫區危岩地災應急救援辦法》,吸納了不少委員的建議。”市政協有關負責人&&。
今年4月下旬,市政協委員吳曉琳、薛梅等人來到市地礦局208地質隊調研,了解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攻堅的最新進展情況。
薛梅欣喜地得知,此前自己呼籲構建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已經用於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風險防控實踐,實現了從“人防為主”到“智防領航”的治理模式躍遷。
208地質隊副隊長、總工程師張枝華稱,借助北斗星地雷達、動態巡檢無人機和物聯網設備等嶄新的技術手段,重慶實現了對危岩形變和裂縫發展的24小時非接觸監測,能夠將各類實時信息數據及時回傳並高效分析。預警信息會在5分鐘內按照“市-區縣-街鎮”三級貫通機制進行智能派發,相關人員收到信息後,能夠依據智能預案實現多跨協同的閉環管控。
“我們將繼續組織委員持續關注推動這項重點工程,早日實現三年攻堅圓滿收官。”市政協人資環建委有關負責人&&。(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