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滿目春風氣象新 新時代的巴渝鄉村新畫卷

" 新華網以速寫的手法記錄十座重慶鄉村背後的振興故事。 "

閱讀全文
作者:王龍博

    編者按: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圍繞推動鄉村産業振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五個方面,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幅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在巴渝大地展開。

    在美術語言中,速寫是中國原創詞匯。4月,新華網從 “西部菜都”潼南區的罐壩村開始,自渝西地區走到城郊鄉村,從三峽庫區行至武陵山深處,以速寫的手法記錄下十座鄉村背後的振興故事。

重慶潼南區國家級農業示范園。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重慶4月25日電 暮春時節,潼南區罐壩村的標準化農田裏,一株株蔬菜優質種苗正在成長。

    在村裏的集中居住點,整潔靚麗的小樓、平整的公路、寬敞的休閒廣場……老人們圍坐著拉家常,孩子們在一旁嬉戲玩耍,一片祥和。

    “如今,村民們的日子變得一天比一天好。”罐壩村村支書鄭長春説,改變的密碼,則是産業結構的調整。 

    最近,家住永川區南大街黃瓜山片區的廖昌華樂開了花。

    作為重慶知名鄉村旅遊景區,黃瓜山今年的賞花節再次吸引了眾多紛至遝來的城裏遊客。

    僅賞花節期間,廖氏農莊農家樂就賺了10萬元。老廖一高興,給來務工的村民也漲了工資。

    在屬于重慶主城區城鄉結合部的迎龍鎮北鬥村,150畝的“北鬥鋤禾”被打造成現實版的“開心農場”。

    “土地以0.1畝為單位劃分成若幹小塊土地,吸引城市居民家庭前來認種。”北鬥村村支書楊孝剛説, 蔬菜成熟後,城市居民可到鋤禾現場採摘,也可到配送點領取,每份每周採摘或領取一次,蔬菜重量在6斤以上。

    作為“社區支援農業”在重慶的一塊實驗田,“北鬥鋤禾” 正不斷發揮著促進城鄉之間交流和互動的作用,並直接帶動農民增收。

    在重慶,“巴掌田、雞窩地”是當地耕地條件最典型的特徵。3500萬畝耕地中丘陵山地佔比高達98%,80%以上耕地單塊面積不足一畝。“如果還固守傳統的農業耕種方式,那産業興旺幾乎無從談起。”當地學者指出。

    新華網在採訪中發現,重慶許多鄉村已將特色效益作物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同時催生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農業效益實現大幅提升。

黃瓜山村是重慶規模最大的梨産業基地,梨樹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今年初,幾個年輕人將氣霧栽培與植物工廠技術引進了潼南區的罐壩村。

    對當地種了一輩子蔬菜的農人來説,這種無土栽培的“新玩意兒”利用噴霧裝置就能讓蔬菜長大,而且無化肥,無農藥,産品一成熟就被許多星級酒店一搶而光。

    罐壩村的科學育苗、智慧農業得以發展,緣于重慶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等機構的眾多科研人才的落地。

    在石柱縣黃水鎮的萬勝壩村,下鄉的科技人才讓當地的莼菜的品質變得更優。“每塊莼菜試驗田的土壤、水質、氣象等影響莼菜生長的要素都會被全天候監測。”村長馬世興説,更優質的莼菜、更長的莼菜産業鏈,讓莼菜收購價格逐年上漲。

    南川區金龍村,背靠世界自然遺産金佛山景區。在北京打工多年的鄧孝容夫妻倆回到戴家灣新建了一座300平方的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

    “現在城裏人對‘歸園田居’的渴望很大,恰恰金龍村各項條件都很符合。”鄧孝容説,自己回家創業和城裏人來度假都是基于村裏的人居條件改善。

    現在,如果遇上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去鄧孝容夫妻倆農家樂遊玩的車輛都要“溢”到馬路上了。

    除了吸引本村人回鄉創業,許多城裏人也看上了重慶鄉村這塊“寶地”,前來發展産業,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出現。

重慶潼南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氣霧栽培與植物工廠技術。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兄弟姊妹情義深,建設和諧大家庭”、“固守穩健,謹慎行事”……在九龍坡區真武宮村,小小的“家訓”編織出了一幅和諧的鄉風文明畫卷。

    除了家風家訓,村裏還以繪畫的形式,將忠孝故事、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內容繪制到每家每戶的墻上,村支書孟長春告訴記者,這些彩繪都是川美的師生扎根村裏創作出來的,村民日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身的素質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浸潤。

    在南岸區的迎龍鎮北鬥村,村民們不再固守著自家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後,業余文化生活也逐漸演變得豐富多彩。

    每逢周末,北鬥村的空氣中都飄動著曼妙的音符。靈動的音樂穿過晨霧,和著泥土的芬芳,給這塊土地以藝術的享受。

    一群執拗的農民,硬是憑借堅強的毅力,靠死記硬背把樂曲的旋律背了下來,然後對照樂器的發音部位一點一點進行演奏,從最初的跑調到勉強識譜、吹奏出正確的調子。

    4月的朝陽和煦溫暖,樂團成員張玉福記不清楚,這是第幾次給鄉鄰們演奏。

    這些年來,這支“農民交響樂團”表演最多的曲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舞臺遠到國家大劇院,近到村裏的田坎間。

    如今,這群田坎上的音樂家,正讓金弦銀管耕耘更多的土壤,讓音樂的種子扎得更深,奏出新時代的鄉村新生活。

    在重慶,文化振興推動鄉風文明不斷取得新進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田坎村落間蔚然成風,讓農村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北鬥村農民管樂隊正在演出。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長江在重慶流經679公里。

    在涪陵段江面,有一處350畝的江心孤島,人稱“平西壩”。江島四面環水,碧波蕩漾,由三峽移民組成的睦和村就在對岸。

    面對耕地減少,睦和村沒有想過為了致富而搞大開發,而是堅守綠色發展理念,做大做優果林經濟,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三十年過去了,如今的睦和村,滿眼蔥蘢翠綠,四季花果飄香,成了 “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龍眼,冬有臍橙”的休閒觀光現代農業的美麗鄉村典范。

    長江岸邊眼蔥蘢翠綠的果樹,在成為三峽移民發家致富“搖錢樹”的同時,也成了長江生態保護的一道屏障。

    全國人大代表、睦和村村支書劉家奇説,是綠水青山給睦和人帶來了金山銀山。

    新華網在採訪中發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巴渝大地上廣大鄉村的共同選擇。

    在黔江區中元村等村落,道路、坑塘、河道、房前屋後都種植上了樹,很多人家還有庭園,一排排樓房鱗次櫛比,映著滿眼綠色,整潔又好看。

搬遷後的黔江區中元村居民統一安置點,一眼望去滿是綠色。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如今,徐淑碧保持著每周入戶走訪一遍的習慣。

    自去年起,南岸區北鬥村黨支部開始探索一套“黨員帶動四鄰“的工作機制。徐淑碧,被指定為北鬥人家的院壩負責人。

    “每位黨員負責聯繫一定數量的農戶,定期將黨關于三農的最新政策傳達到每個村戶,也及時將村民的需求收集上來,盡快解決。”北鬥村村支書楊孝剛説,自實行以來,村民對基層黨組織的信賴感越來越強。

    涪陵區睦和村村支書劉家奇説,農民要致富,關鍵在于黨支部。作為基層黨組織,一定要帶領村民發展産業,如果産業沒有發展好,生態宜居等一係列目標都不可能實現。

    新華網在此次採訪中發現,在重慶廣大農村,能夠實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堅強有力,一心為民的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行不行,直接關係到鄉村發展的好與壞。

    作為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直轄市,“三農”既是重慶當前的突出短板,也是最大的潛力。要把美麗鄉村的圖景變成現實,關鍵在落實,重點在行動。

    新華網注意到,“把鄉村振興這件大事辦好辦扎實”,已在重慶成為共識,一幅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在巴渝大地展開。(完)

    (組稿:李華曾 王龍博 參與採寫:趙紫東 陶玉蓮 唐詩雪 歐陽虹雲 葛琦)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