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潼南區桂林街道雙壩村的一個蔬菜收購點。6月末至7月初,當地的甜糯玉米進入收穫期,在北方市場很受歡迎。新華網 邵以南攝
新華網重慶7月11日電(邵以南)“承包100畝地也能叫‘大戶’,在我們這裡要遭笑話喲。”
時屆盛夏,周平的400畝玉米進入收穫期。“在應季蔬菜中選擇目標市場需求量最大的來做。我們的甜糯玉米在北方很受歡迎。”周平説,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大卡車前來收購玉米,專門銷往寧夏、甘肅等地。而談到年初蘿蔔的行情,他&&,幾輪復種下來,一畝地可收入1.4萬元,比以往糧食種植高5到6倍。
位於重慶市潼南區的雙壩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涉及包括桂林街道雙壩村在內,涪江沿線11公里的6個行政村,蔬菜連片種植面積上萬畝。
潼南現代農業體系的輪廓,見於蔬菜。
1995年,重慶市啟動實施第一輪“菜籃子”工程。潼南地勢平坦,淺丘地貌特徵顯著,涪、琼二江貫穿全境,留下了大片沖積平原,非常適宜蔬菜種植。當地決定透過發展蔬菜産業,調整地區産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潼南率先在涪江河畔布局蔬菜基地,到2007年發展至10萬畝規模,復種面積近30萬畝。同年底,重慶市又&&文件扶持蔬菜作為農業支柱産業,並將潼南作為“西部菜都”予以重點打造。
但在這一時期,當地採取的仍是“散戶”種植,一家一戶進行經營,一年下來畝均産值僅3000元左右。
“散種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産品生産標準不一,科技推廣阻力大,市場組織化程度低,資本和新型主體進入難,難以形成品牌效應,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進而制約了全區蔬菜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潼南區農委負責人告訴新華網。
決策層面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反思,歸結於市場化、企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透過轉變經營方式,促使農業走上現代化經營和産業組織的良性軌道。
一組數據也許能夠説明問題:截至目前,當地48.74%的農村土地已被流轉,涉及農戶10萬戶,佔承包農戶的5成;全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累計多達5638家,其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85個、家庭農場485家、種養大戶3824戶。
“流轉主體多元化,流轉方向産業化。”
在潼南區農委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杜代富的觀察中,當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便解決了耕地零散分割、規模過小的問題;在新途徑、新機制上,則為潼南帶來了“龍頭企業(新型主體)+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模式,亦建立起股權量化、部分利潤返還、二次分配、最低保護收購價等利益連接機制;流轉土地按照市場經濟和和價值規律,面向市場生産優質、適銷、特色的農産品,廣大農民參與農産品種植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近年來,潼南先後分片發展了桂林雙壩、太安罐壩、柏梓朱家壩、崇龕臨江村、玉溪回龍壩等10個萬畝蔬菜基地。
與之並行的是農田標準化改造。2013年12月,國家標準委將潼南列入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創建,蔬菜種植、無公害蔬菜栽培、生豬養殖、水稻4個産業率先受益。
潼南將涉農資金進行打捆使用,建設道路交通及水利設施,並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土地整治、環境整治。
産業基地建到哪,路、水就通到哪,配套就修到哪,現代農業技術就推廣到哪。
標準化蔬菜基地裏不僅建有溫室、大棚,且在耕地、砌壟、開溝、鋪膜等環節實行機械化作業。潼南還借助國家和市級資源制定技術標準,貫穿蔬菜種植全過程,建立了用種、用藥等“檔案農業”記錄,全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在多個蔬菜基地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設立了農藥殘留檢測站。
2016年,潼南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全區整體通過無公害蔬菜産地認證。
如今,當地蔬菜常年復種面積100萬畝,年産量達200萬噸,品類上百種,年産值36億元,蔬菜年産量和鮮銷量均居重慶第一,成為重慶市“菜籃子”重要基地和第一大鮮銷蔬菜保障供應基地,並進入到國內20多個省市和韓國、俄羅斯等市場。
事實上,包括蔬菜在內,潼南區現已培育起糧油、檸檬、漁業、生豬、中藥材等7大特色主導産業,全區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比例穩定在6:4。這些特色主導産業均組建了産業協會,以此為龍頭,為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指導、市場開拓、信息資源溝通等服務。
匯達檸檬深加工基地。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搞好農業,關鍵在於提升産品價值。”
徐小玲,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這家農業企業在潼南的發展,一度並不順利。
柏梓鎮、崇龕鎮,是潼南區布局檸檬産業的重點鎮,20萬畝標準化基地用於發展優質檸檬。2007年,匯達檸檬落戶潼南,在柏梓鎮流轉土地1.5萬畝,發動村民種植檸檬。經過前期投入,2011年,檸檬開始收穫。
匯達基地的檸檬,比大部分檸檬早上市一個星期。本以為可搶佔先機,賣出好價格,沒想到銷售渠道出了問題。“最初,商家以3元的單價少量收購。但一週之後,檸檬大量上市,對方卻開始趁機壓價,導致我們的檸檬最便宜時只賣出0.3元/斤。”徐小玲説。
“我們意識到,單一賣鮮果,等待被動收購,不但公司虧損,農戶也不容易賺錢。”企業決定另謀出路——以檸檬精深加工為基礎,布局集檸檬種植、研發、精深加工及銷售於一體的全産業鏈。
2012年,匯達檸檬開始組建研發團隊,研發檸檬精深加工産品;2013年,公司投資3.5億元,在潼南工業園區打造檸檬精深加工廠,並於2015年投産。
依託於精深加工,檸檬從果皮到果核都得到充分利用,沒有一點浪費。通過針刺檸檬皮可提煉精油,且不影響檸檬品質;削皮後,果肉可榨汁,果渣可做果醬;就連剩下的果核也能提取檸檬苦素,具有防癌功效,可製成保健品。截至目前,匯達檸檬已開發出檸檬飲料、食品、化粧品及保健品等4大類、300余種檸檬産品。
“龍頭企業為農産品賦予了巨大的附加值和産業縱深力。”潼南區負責人説。
徐小玲算了一筆賬:洗凈裝袋的檸檬一斤售價5元左右,1噸10000元。1噸檸檬製作成檸檬凍幹片,約100公斤,可以賣到60000元,提升價值6倍左右。如果加工成面膜、酵素等,綜合産品價值將提升20倍。如今,廠裏年加工檸檬15萬噸,2017年産值突破30億元。企業透過建立線上及西南、西北、華中、華北、華南、華東、東北、進出口貿易等8大線下營銷中心,檸檬鮮果及關聯産品行銷全國各地,還出口至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當地已有近2萬農民直接從事檸檬種植,戶均增收超5000元。在匯達檸檬基地,長期有200名果農來基地打工,從事施肥、修枝、摘果等工作,每人每年至少可以拿到2萬元收入;而在匯達檸檬加工廠,生産線上有近300名工人來自潼南農村,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潼南區正加速打造全市檸檬産業核心區,力爭未來實現年檸檬産業鏈年産值300億元。當地還在新建一個集儲存、加工、運輸為一體的農産品加工園區,旨在為跟多特色農産品提供深加工&&。
工人向裝有輕基質土的泡沫穴盤播入圓白菜種子,再將穴盤漂浮於水面上。秧苗在育苗基質中扎根生長,並能從基質和水床中吸收水分和養分。漂浮育苗技術應用到蔬菜,種苗成活率較傳統方法提高20%-30%。新華網 邵以南攝
“這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産業生態。”有業者這樣評價潼南的現代農業體系。
要素垂直整合,向上可以小到一粒種子。
太安鎮罐壩村,潼南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區域。科光種苗現代農業示範園,是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在此建立的智慧農業基地。
除了栽培技術研究和創意農産品展銷,蔬菜種苗選育也是基地的核心業務。
技術主管劉斌説,技術育苗,很有市場。
“以前農民都自主購買種子,靠直接撒播來育苗。散苗的品質和成活率都是問題,風險比較高。”他説,“到了近年,農業生産和經營主體中,公司、合作社和大戶的比例越來越高,也成為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流轉土地範圍廣、栽植規模大,把育苗這項關鍵的基礎工作交出來,規避風險,降低育苗成本,他們就能騰出精力,專心做土地管理了。”
科光基地實行“訂單育苗”。這些天,他們收到了不少客戶送來的圓白菜種子。秋冬是圓白菜上市的季節,但若9月份再栽種種苗,屆時市場供應相對充足,就賣不出好價錢了。所以,提早選種育苗,最遲在8月中旬將“早白菜”入土,就能錯季上市,提高收入。
依託重慶市農科院的漂浮育苗技術,科光基地發揮設施大棚優勢,實現了集約化育苗。
這種育苗方法,是將種子播在裝有輕基質土的泡沫穴盤中,再漂浮於水面上,秧苗在育苗基質中扎根生長,並能從基質和水床中吸收水分和養分。
劉斌介紹説,漂浮育苗技術在煙草種植領域已經十分成熟。應用到蔬菜,技術人員透過減少泡沫盤上孔穴的數量,給予每棵種苗充分的生長空間,團根壯實、品質好,成活率較散苗提高20%-30%。
“特別是7、8月份,種苗容易遭遇高溫和乾旱,若採取散種方式育苗,死亡率會更高。”
4個大棚內,穴盤漸漸將水床舖滿,液晶屏幕上空氣和基質土壤的溫度、濕度一目了然。這批圓白菜種苗共20萬株,能夠滿足100畝土地上種植需求。
據介紹,除了代客戶育苗,科光基地亦在進行全季節多個蔬菜品種的育種,並根據客戶訂單按需育苗,年育苗能力最高可達1億株。
科技服務於規模農業,一套栽、培、管、養全程機械化服務體系正在潼南悄然成形。
潼南區現擁有農業無人機23架,在重慶率先實現了糧食、油菜生産全程機械化和無人飛機植保作業。當地還成立了25家農機合作社,農機保有量32萬套(&)。這些合作社實行個體購置,聯合經營,僅去年就開展水稻、油菜、蔬菜全程機械化服務14萬畝,實施檸檬、花椒、生薑統防統治6.03萬畝。
香水百荷田園綜合體的荷塘。新華網 邵以南攝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旅融合是普遍認同的切入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載體不斷涌現,田園綜合體就是其中之一。
重慶首家田園綜合體項目,誕生在潼南。
位於太安鎮河邊村的香水百荷田園綜合體,荷花是這個季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分三期建設、佔地上萬畝的田園綜合體,由英國和德國的景觀公司設計。“香水百荷最大的特色,就是結合當地資源,比如水塘、山地、森林、稻田來打造。”負責人趙迎賓介紹説,項目一期2017年7月正式開放,佔地約2300畝,布局了醉美荷塘、農耕創意園、科普體驗區、粉黛花徑、竹林茶社、3D壁畫等。“我們有效利用現有場地、當地勞動力,將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讓大家不僅只是參觀,還能在園內玩耍、休息,甚至住上好幾天。區域內的部分農房,我們已經簽了協議,改造完成後將對市民開放。”
距離香水百荷40公里外的龍形鎮,另一處田園綜合體剛剛起步。
龍形田園綜合體未來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來自“地利”與歷史人文景觀的托底。
龍多山,海拔雖僅583米,卻是潼南區內制高點。佛、道文化並存,景觀景點依山就勢,定位集休閒、養身、科普、戶外運動為一體的休閒旅游景區。以龍多山為核心,龍形田園綜合體自高向還低依次布局了3個項目:四季田園農莊,主推四季農事體驗和觀光;盛慶檸檬産業園,規劃了1800畝檸檬産業標準種植基地和加工基地;田園夢景則以生態魚養殖為主,目標是打造未來重慶首家國標垂釣競技中心。
當地幹部告訴新華網,這4個項目總投資3億元,雖由不同的企業實施,但開發前都經過了統一規劃,預計2020年前全面建成。除了綜合體本身,連接潼南城區的主幹道也在加緊建設,未來,游客從潼南城區進入龍形田園綜合體,車程僅需20分鐘。
“産區變景區、産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深入推動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潼南區負責人説。
依託崇龕鎮萬畝油菜種植基地,潼南透過10年時間,成功打造出陳摶故里•崇龕花海景區,每年春季油菜花盛開時,都會舉行油菜花節,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當地旅游部門介紹,近年來,潼南還先後培育了“桑椹節”、 “玫瑰節”、 “梨花節”、“檸檬節”等一批農業旅游節會,推出“森林人家、水鄉人家”等“潼南農家”系列民宿品牌。
截至目前,潼南“三品一標”認證産品累計達到322個,其中無公害農産品192個,綠色食品84個,有機食品43個,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3個;重慶市名牌農産品14個。
農業基礎深厚的潼南,如今産業興旺、市場活躍,現代農業體系基本建成。數據顯示,2017年,該區農業産值實現83億元,佔全區GDP23.49%;農村居民收入14026元,增長9.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