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智”在重慶】為智能化“聚智”,重慶如何出牌?

" 為智能化轉型“聚智”,重慶正在大步流星地往前趕。 "

閱讀全文
作者:韓夢霖

  編者按: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將于8月23日至25日在重慶舉行。智博會的舉辦,將促進人工智慧創新要素在西部形成聚集,帶動西部大開發,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新華網將連續推出“‘智’在重慶”係列報道,分別從智能産業、平臺布局、基礎設施、智能應用、關鍵技術等角度,探析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現狀。本期關注重慶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的智力支援。

 

重慶大學教授廖曉峰正在辦公室批改論文。新華網 韓夢霖 攝

  新華網重慶8月8日電(韓夢霖)走進重慶大學電腦學院廖曉峰教授的辦公室,你很難想像這是屬于一位研究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的學者。房間裏只有一張簡單的辦公桌和電腦,到處堆放著論文、期刊雜志,這就是廖曉峰經常一待就是12個小時的地方。

  作為人工智慧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技術,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模擬人腦對資訊的智能化處理,實現高級機器學習和聯想記憶等類腦智能計算。

  在今年7月揭曉的2017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中,廖曉峰團隊主持完成的項目“人工神經網絡穩定性與分岔及其應用”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獎。

  8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將在重慶舉辦,屆時微軟、甲骨文、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科大訊飛等國內外人工智慧産業巨頭都會參展。除此之外,雲從科技、海雲數據、譽存科技、盼達用車等一批重慶本地企業也會亮相智博會,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他們正在迎頭趕上。

  今年6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支援重慶發揮自身優勢,務實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在重慶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創新高地和産業應用的發展的基地。”

  作為支撐全球范圍深層次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前沿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無疑是站在塔尖上的“科學明珠”。但在這顆明珠發出炫麗光芒的背後,是一大批來自基層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的長期堅持和付出。

  作為重慶大學電腦學院院長的廖曉峰,只要沒出差,他每天早上8點都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據他回憶,“在50歲之前加班到12點是家常便飯。”

  廖曉峰帶領的項目組十余年來發表SCI論文150多篇,團隊研究水準排名全球第12位,第一完成人在人工神經網絡研究領域的論文他引全球排名第3位。

  目前廖曉峰的研究成果已經用于環境監測、自動學習等領域,為多家企業帶來數千萬元的經濟價值。 

 

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楊新民在推算數學公式。新華網 韓夢霖 攝

  智能化産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援”,而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正面臨巨大人才缺口。

  新華網注意到,重慶市內各高校從今年開始紛紛優化專業結構,增設人工智慧、大數據、軟件等學院和專業,係統性培養社會急需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門人才,同時積極協同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2017年,重慶理工大學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今年6月與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聯合組建“重慶兩江人工智慧學院”;重慶郵電大學今年新增的專業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錄取最低分數線超出今年重慶的理科一本線近60分。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不僅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更離不開基礎研究方面的積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獲得2017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的楊新民教授,就是一位在基礎學科研究領域耕耘了三十年的科研工作者。

  楊新民研究的領域是運籌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發展,特別注重基礎學科的支撐,數學建模、演算法,正是運籌學的專長。”他意識到,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進入國家發展戰略,相關的基礎研究應該及時跟上。

  楊新民認為,國內高校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專業近年兩年才開始招生,這批學生要4年後才能畢業,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遠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楊新民與他的團隊一起,從去年開始在重慶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中遴選一部分人,開設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課程,讓這批學生用一年多的時間掌握相關的知識能力,以應對人才的短缺。

  “去年暑假一個多月,我與我的團隊沒有休息一天,一起補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課”。楊新民説。

  針對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楊新民還向教育部提出建議,希望組織專家編寫相關教材、對大學教師進行培訓、為數學、電腦等專業的大學生增設大數據、人工智慧課程。 

 由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牽頭研發的“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係統”已在國內數十家機場應用。新華網 張免 攝

  目前,重慶的一些高校已經有意識地開展校企合作,培育大數據智能化人才。今年6月,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甲骨文(中國)軟件係統有限公司簽約,三方將在重慶共同打造融智訊飛人工智慧學院、甲骨文大數據學院,共建大數據智能化專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係等。

  此外,重慶大學也與阿里巴巴和惠科集團達成了人才培養協議,共建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計劃5年內為重慶輸送大數據、人工智慧、軟件工程等領域專業人才1500人。

  除了本地培養,重慶還通過引進高端創新資源的方式來彌補智能化發展的“智力短板”。

  2017年底,重慶市啟動專項行動,以智能化為引領、人工智慧為核心,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全面開展技術研發、智力支援、成果轉化和高端創新人才培養等合作。

  世界級研究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將與重慶市共建魯汶大學重慶智能化高端研發平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UCLA-ITA)將在永川參與共建重慶-UCLA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

  不止國外高校,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等在去年底也與重慶簽訂了全面創新戰略合作協議。

  重慶還通過與“國家隊”攜手辦學的方式培養智能化人才——

  今年4月,中國科學院與重慶市政府攜手創立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計劃組建人工智慧學院等二級學院;6月21日,中國工程院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重慶研究院,該研究院將聚焦智能化領域,如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和智能制造等,幫助重慶發掘培養人才。

  為智能化轉型“聚智”,重慶正在大步流星地往前趕。(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