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黔江精神”再出發

" 如果要寫中國扶貧工作的歷史,一定少不了黔江。 "

閱讀全文
作者:劉剛 王龍博

    新華網重慶9月18日電 (劉剛 王龍博) 武陵山自西南向東北,在渝、黔、鄂、湘的交界處綿延千裏。

    黔江就深藏在這片山嶺深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區與雲貴高原的結合部。這裏自古以來聚居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20多個少數民族。大山的阻隔造成了這裏千百年來的貧瘠。當地民間甚至流傳著一句俗語: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就在這塊苦甲天下的地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黔江人率先吹響了向扶貧宣戰的號角,靠“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成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一面旗幟。

    30余年後的2017年,地處渝東南的黔江區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國家檢查驗收。如今的黔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49%,三次産業結構比已優化至9.8:53.6:36,農副産品加工、生物醫藥、旅遊等産業增速迅猛,“空鐵公”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全區森林覆蓋率超過60%。2017年,黔江區全年生産總值達到231.87億元,全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825元,這兩項數據均已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近百倍。黔江已成為武陵山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

    當地群眾説,他們在向貧困宣戰的漫長征程中,靠的還是“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 

   

如今的黔江城區,處處可見綠色。新華網發(林登周 攝)

    如果要寫中國扶貧工作的歷史,一定少不了黔江這個地方。

    1985年,一部名為《窮山在呼喚》的片子被帶到了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上,這是時任水利部副部長李伯寧組織拍攝的一部電視片。這部反映渝東南貧困狀況的參考片,看哭了許多與會的代表。曾經在這一帶生活、戰鬥過的許多老同志,更是潸然淚下。

    也正是這部片子,直接推動了中國的扶貧行動。

    一塊什麼樣的土地,會只有“苦幹”和“苦熬”兩種選擇?

    這部《窮山在呼喚》片子展示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總人口240余萬人的黔江地區,建卡貧困戶達到194.5萬人,尚有4萬余名人還住在岩洞或者窩棚,每年100萬農民還會“鬧饑荒”。

    “當時,‘怨天尤人’‘窮有理’‘慢應該’‘等靠要’等懶漢心理在黔江彌漫。”一位老黨員回憶説,比起沒有脫貧能力,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種脫貧信心的喪失。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黔江的幹部群眾首先讓“不等不靠不埋怨”成了共同心聲。一場“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反貧困鬥爭開始了。

    在黨員幹部的帶頭下,“苦幹”在黔江成了風氣。時任黔江地區政協工委副主任的雷德高,為解決水市鄉群眾飲水難的問題,帶著技術人員尋找水源,不慎摔下山崖,造成多處骨折,落下終身殘疾。

    時至今日,許多黔江人都還傳誦著“土家愚公”簡旺超的故事。

    當年,鄰鄂鄉松林村的簡旺超家住海拔1200多米的石山區,他帶領兒孫把承包的87個亂石坑改成了22塊梯田,把4.3畝坡地改成了7畝梯田。在那高遠的山上,曾時常飄來他雄渾的山歌:老漢今年六十三,改土砌石又治山,學習愚公志不移,還要再造幾丘田。

    就是在這樣“不等不靠不埋怨”的氛圍下,黔江人硬是靠著苦幹實幹,用20年的時間,建起電礦、烤煙、蠶桑、青蒿、畜牧、中藥材、經果林、特色蔬菜等支柱産業基地,培植並初步形成了一批農産品加工、收購、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了優質烤煙、珍珠蘭茶、金銀花茶、牛肉脯一大批名特産品。形成了以扶貧培訓中心為軸心,職教中心、職介公司(所)、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學校、鄉鎮成人教育學校互動的培訓與勞務輸出聯合體。

    在“黔江精神”的鼓舞下,幾年一個臺階,經濟總量、每人平均收入等關鍵經濟指標連續成倍翻番,立體交通骨架逐步形成,教育、醫療等事業大幅提升。

    “黔江精神”創造了“黔江奇跡”!

   

俯瞰黔江新城區一角。新華網發

    武陵峰萬仞,突兀鎮黔江。

    老一輩的黔江人説,“黔江精神”最早誕生于交通事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重慶作家這樣寫道:從地圖上看,黔江既有水路,又有公路。但仔細一算,能通航的水路屈指可數,唯一的公路是當年蔣介石為“圍剿”紅軍而修的戰略後備公路,但這算是什麼等級的公路呢?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都認為:黔江求變,交通為先!

    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天,黔江人用梅子關上的一聲炮響,開始了向落後交通的宣戰。

    梅子關,一直是阻隔黔江與外界的天險。原319國道要在這裏繞嶺36道拐,72道彎。

    黔江人硬是憑借吊麻繩、攀懸崖等原始手段,最終啃下了梅子關隧道這塊硬骨頭。

    “黔江這些年的發展,首先得益于交通的發展。”黔江相關負責人表示。

    2005年,渝懷鐵路竣工。千百年來,象徵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火車第一次開進了黔江。一車車的礦産與山貨通過鐵路運出去,一批批的客商乘著火車進到黔江來。

    2009年,渝湘高速公路重慶至黔江段建成通車。于是,黔江無高速公路的歷史宣告終結。

    2010年,黔江武陵山機場開始試航。目前已相繼開通了至重慶、上海、昆明等城市的航班,航線總數達到9條,成為武陵山區的空中門戶和旅遊轉机港,被評為“中國最佳旅遊支線機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黔江區繼續堅持交通先行推動發展,黔張常鐵路和渝懷鐵路二線開工建設、渝湘高鐵重慶主城至黔江段即將開工、黔恩高速建成通車、黔江過境高速公路、石黔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

    黔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黔江一直將交通建設當成重要的民生實事來抓,“2017年,公路方面就實現了鄉鎮通暢、行政村通暢、撤並村通暢、村民小組通達、行政村通客車‘5個100%’。”

    一張立體化、現代化、全覆蓋“黔江交通網”的形成,給黔江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也正在拉近黔江與世界的距離。

    交通改善了,客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紛紛向黔江集聚。

    這座曾經的邊地小城,正一躍成為城市功能齊備的區域中心城市。近年來,組團快速通道、規劃展覽館等一係列重大設施陸續建成投用,城市大件一應俱全。

    如今,黔江“一城五組團”的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已接近30平方公里。在新一輪的城鄉總體規劃中,黔江還獲批創建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范區。

    去年12月28日,黔江海關正式開關。黔江成了武陵山地區企業通往世界市場的“出海口”。

    黔江,正成為重慶東南部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黔江濯水古鎮裏的漁民生活。新華網發

    回看黔江的脫貧發展史,也是一部支柱産業優化調整的歷史。

    曾經的黔江地區,是我國4個直轄市中唯一一塊集“老、少、邊、山、窮、淹”于一體的特殊地區,這裏農業弱、工業小、財政窮。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黔江是典型的糧豬型二元經濟結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比超過90%。政府對貧困群眾僅能實施棉布賒銷、返銷糧食等簡單救濟。

    在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氛圍下,黔江人嘗試探索起了烤煙、蠶桑和礦産等産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黔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思路,全面拉開了綠色、健康、安全的産業發展大幕,培育經濟新動能。

    據統計,2017年,黔江區全年接待遊客145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6%。全年旅遊總收入62.9億元,比上年增長86.5%。其中,過夜遊收入16.33億元,增長31.1%。

    旅遊業的火爆,是黔江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黔江區按照“一城主導、一江拉動、一點引爆、全域發展”的思路,打響“旅遊大區”攻堅戰,叫響了“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這張響亮的名片。

    過去困住黔江人的大山大水,正成為寶貴的旅遊資源,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在工業領域,2017年黔江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00.13億元,比上年增長6.4%。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3.2%。

    2016年,40萬噸高性能ECR玻璃纖維基地S01生産線正式點火投産,成為黔江招商引資工作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黔江在新材料産業上邁出新步伐。

    當地學者指出,許多戰略性新興工業項目不斷落地黔江,是對這座渝東南中心城市産業發展環境的認可,也將進一步優化黔江的産業結構。

    目前,黔江區正把建設“工業強區”作為三大重要專項工作之首,依托正陽工業園區打造材料、紡織、環保三大産業園,突破發展清潔能源、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配套、電子資訊、時尚消費品等新興産業,突出發展新材料、輕紡服裝、節能環保、卷煙及配套、農副産品加工、醫藥及配套六大骨幹産業集群,初步形成“1+6”支柱産業體係。

    “企業進來了,還要留得住發展好,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企業只跑一次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進行全程代辦、協調協辦、領辦服務。”正陽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辦事審批上讓企業只跑一次外,園區還實施了一批公共服務工程,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

    在産業結構不斷優化背後,得益于黔江一塊又一塊的環境“金字招牌”。

    苦幹1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決戰2年實現脫貧摘帽,大幹2年成功創建3個4A級景區,濯水景區奮戰1年3個月通過5A級景區景觀品質評審,重慶唯一連續兩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的區縣……

    黨風正、政風清、民風淳,幹部群眾高漲的創業激情、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成了前來考察的客商願意留下的重要原因。

    如今的黔江,一二三産業融合協調發展的趨勢正在增強。“産業結構調整是一項永遠在路上的工作。”黔江區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還將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形成現代經濟體係。

       

無人機航拍被綠色環繞的黔江鄉村。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中央開始推動新一輪脫貧攻堅。

    黔江被重慶市列為2017年全面脫貧的地區,武陵山深處的黔江,再次開始實施精準扶貧、脫貧的攻堅戰役。

    “兩年前,我們一家四口還住在高山的土房裏,易地扶貧搬遷後,現在不僅住進‘小別墅’,還吃上‘旅遊飯’,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了!”農家樂老板栗軍喜上眉梢地説。

    為了與全國人民在2020年同步邁入小康社會,黔江正集中力量瞄準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脫貧工作。

    “我們制訂了方案,明確實施‘十二大行動’向貧困宣戰,出實招、用硬招、下狠招,持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黔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華網注意到,“十二大行動”分別從基礎設施、特色産業、鄉村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醫療保障等多個方面著手,對精準扶貧提出了許多扎扎實實的目標和實施路徑。

    金溪鎮是重慶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4年底,黔江區10%的貧困村集中在金溪鎮。

    經過幾年的不懈“苦幹”,這裏的道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産業發展也逐步走上正軌。

    曾是阻礙當地百姓脫貧增收的大山,如今成了一片片發家致富的高山茶園。每到採茶時節,在一條條完成硬化的道路上,一箱箱的茶葉幫助貧困百姓走上了脫貧之路。

    金溪鎮平均海拔800米,以山地、深丘居多,“在這樣的地方修路,沒有‘苦幹’精神是不行的。”金溪鎮相關負責人説,新一輪脫貧攻堅啟動後,金溪鎮投入資金4200多萬元,硬化村道27條60.04公里,實現了貧困村道路100%通暢。

    通過“苦幹”,黔江區近年來已幫助金溪鎮685戶2710人從山上搬到了集中安置點中。這裏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曾經的山民們從此過上了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未來幾年,黔江將努力實現每年減少貧困人口2000人以上,並保證深度貧困鎮村高品質脫貧。”黔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保護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黔江的脫貧正是“綠色”的脫貧。

    如今,站在高處俯瞰黔江,草木滴翠,林海翻滾,猶如一顆鑲嵌在渝東南大地的綠寶石。

    綠色,也成為黔江近年來扶貧攻堅、發展靚麗的色彩。

    通過“苦幹”,曾經位于大山深處的芭拉胡、阿蓬江、小南海,都被打造成了城裏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國有林場武陵山管護站的女護林員朱桂玉已護林25年,輾轉4個林區,終日與群山共舞,與小鳥為伴,默默譜寫著一曲綠野之歌。挨家挨戶做防火宣傳,風雨無阻種樹護綠,每天早中晚的林區巡視……這位“大山的女兒”足跡已踏遍了她所負責的1000多畝林區。

    這只是黔江人在生態保護方面“苦幹”的一個縮影。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2017年,黔江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16%,森林活木蓄積量達到1200萬立方米。這些生態資源,已切切實實轉化成了當地的發展優勢。

    如今的黔江,山水在城中,城在畫卷裏。“一張更美的藍圖正在繪就,而黔江人的幸福仍需要繼續‘苦幹’”。黔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