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重慶:體育産業如何“乘風起舞”?

" 深挖體育服務業潛力將是這座城市的機會。 "

閱讀全文
作者:邵以南

9月17日,2018第十五屆中國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2018中國山地戶外運動係列賽)開賽。新華網 李相博攝

    新華網重慶9月20日電(邵以南)“培育産業生態,應著重落實在消費方式和內容上,畢竟市場是檢驗成功與否的首要因素,能盈利才是真‘風口’。”

    9月19日晚,西南大學體育學院教授、世界華人體育管理協會常務理事黃曉靈對新華網表示。2天後,他將現身2018重慶體育産業博覽會(體博會),參加2018重慶體育産業論壇。

    舉辦體育産業綜合性展會,在重慶還是第一次。體育産品展示展銷、體育産業交流交融、觀眾互動體驗3大內容板塊,也構成了辦展的主要動機——進一步激發當地全民運動熱情,促成體育消費,並為更多市場主體進入重慶搭建便捷渠道。

    “對于體育産業起步較晚的重慶而言,體博會將是一例頗具價值的觀察樣本。”黃曉靈説。

    體育産業固然遵循一般産業門類的普遍規律,但其固有的社會公益屬性亦決定,全民運動意識覺醒,是産業價值持續釋放的基礎。

    根據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

    具體到重慶,截至2017年,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已達到43.78%,市民體質抽樣合格率92.7%,這兩項指標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當地區縣先後建成一批全民健身設施,公益性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實現了全覆蓋。

    國家發改委預計,到今年底,我國體育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超過1%,體育消費近1萬億,體育産業機構數量與去年相比增長超過20%,吸納就業人數超過440萬人。相較于發達國家,這些數字均具有巨大提升空間。

    和國內許多城市一樣,重慶體育産業的“洼地效應”,直觀表現在體量快速增長。

    2017年,重慶市成功舉辦70余項大型賽事活動,體育産業總規模突破360億元,增加值162.66億元,佔同期重慶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0.83%,比2015年增長17.2%,比2014年增長近40%;體育及相關産業單位數3.2萬家,體育産業從業人員1.7萬人,每人平均體育消費達665.3元。

9月15日,2018年中國鐵人三項聯賽重慶站暨重慶長壽湖國際鐵人三項賽在長壽湖景區舉行,圖為大師組男子冠軍魏臣衝過終點。新華網 李相博攝

    這一輪增長,恰好出現在重慶按照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于2015年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意見》)前後。

    “可見,具有行動指南意義的政策加持,是充分發揮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構建體育全産業鏈生態的關鍵。”黃曉靈説。

    新華網注意到,“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抓住體育消費這個根本,帶動重慶經濟發展”是《意見》的核心內容。 重點發展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健身休閒等體育服務業。突出體育與旅遊、養老服務、文化創意等産業的融合發展,著力培育體育消費新業態。對體育用品業,則強調運用産業鏈垂直整合模式引進和培育上中下遊企業。同時,發揮重慶口岸平臺優勢,探索高端體育用品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新型服務貿易。

    事實上,在不成熟的體育産業結構中,體育制造業的發展速度會遠高于服務業。盡管傳統體育制造業是體育産業的成長基石和物質保障,但隨著體育用品和裝備市場發展成熟,增速放緩、競爭加劇,社會資本和市場注意力,將會逐步轉向體育服務業的建設,進而推動産業結構的升級和變化。

    “透過20多年摸索,國內體育裝備制造領域,至今仍然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微笑曲線兩端基本沒有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上。所以,把體育服務業作為拉動體育産業發展的‘主引擎’,是包括重慶在內,國內許多地方謀求‘彎道超車’的核心思路。這也將有效拉動體育裝備的市場需求,倒逼品牌建設。”黃曉靈説。

    與之配套的是體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楊貴山日前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就“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慶體育係統一直在積極推進。“比如下放運動員技術等級評審許可權和一般性體育經營許可,取消群眾性和商業性體育競賽活動審批,吸引社會力量投入體育發展,著力培育多元化備戰體係,積極推動足球改革發展,等等。”

重慶在體育賽事舉辦上正在推動賽事IP、全民參與和青少年普及、體旅融合等方面全方位發展。新華網 李相博攝

    9月15日,2018中國鐵人三項聯賽重慶站開賽,吸引了900多名“鐵人”前來挑戰。其中,多數選手來自民間俱樂部和團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年來鐵人三項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再過一兩個周期,這個項目會還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鐵三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秦建秋説。

    秦建秋的樂觀,源自協會實體化改革和近年來全民健身的巨大需求。據介紹,自2017年協會改革以來,擁有更多自主權的鐵三協會,正在從賽事IP、全民參與和青少年普及、體旅融合等方面,全方位推動鐵人三項發展。

    隨著馬拉松近幾年的大熱,部分馬拉松發燒友覺得不過癮,試圖進一步挑戰自我,鐵人三項成為熱門選擇之一。秦建秋認為,鐵人三項的魅力在于親近自然,挑戰極限但不單調,為了滿足群眾健身需求,中國鐵人三項聯賽2016年底應運而生。

    “聯賽採取6場分站賽加1場總決賽的模式。過去協會自己辦比賽,主要聚焦專業運動員和競技,比賽場次少;現在賽事管辦分離,賽事運營由專業團隊負責,目的就是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秦建秋告訴新華網。

    根據重慶市體育局發布的“2018年度賽事計劃”,今年共計劃舉辦200多項體育賽事。這200多項體育賽事包含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三個類別,其中群眾體育多達130余項。

    “培育壯大體育服務業,相較于觀賞性競技體育,以全民健身為核心的參與性體育,市場前景也許更加可觀。這個判斷不僅僅基于社會基礎,資本可進入性更高,能夠大大激發市場活力。”楊貴山表示。

    一個有力的佐證是,根據相關部門對國內目前參與性體育發展速度,及對未來體育産業結構調整預期,預計到2025 年,參與性體育市場規模增長到3.5 萬億元左右,而這個數字目前還不到2萬億元。

    近年來,重慶先後成功打造和落地了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世界杯攀岩賽、武隆國際戶外運動公開賽、重慶長壽湖國際鐵人三項賽、亞洲及大洋洲室內風洞跳傘錦標賽、“英雄聯盟”LPL聯賽、全國移動電子競技大賽(CMEG)等重量級品牌賽事活動,借此培育起渝北際華園、忠縣三峽灣電競館、萬盛嗨摩爾、巴南華熙LIVE、重慶華岩壁虎王國家攀岩示范公園攀岩場館、渝北區體育溫泉小鎮、長壽區山地戶外車賽場、重慶黑山谷國際運動醫院、龍缸滑雪場、愛尚羽毛球館、奉節縣茅草壩滑雪場等一大批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的體育綜合體。重慶共有20個項目入選國家體育總局2018年全國優秀體育産業項目名錄,與浙江、湖北、山西數量並列,居全國榜首,涪陵區、萬盛經開區更被列為全國體育産業聯繫點城市。

    “隨著賽事接二連三地鋪開,一係列高品質産業項目建成,將加快創造和釋放新的體育消費需求。”黃曉靈告訴新華網,同時也不難看出,市場主體在重慶的布局,已經有條件深入到賽事策劃和引入,投資控股體育核心産業,賽場、場館建設等上游資源。

“重慶不缺山、不缺水,是開展體育運動的‘天然賽場’,是巨大優勢。”9月18日,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楊貴山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加快體育與旅遊融合發展,是重慶體育産業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抓手。新華網發(資料圖片)    

    痛點在于,重慶體育産業總量尚處在全國中下游水平。0.83%的GDP佔比,距離當地把體育産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願景,還有一定差距。

    楊貴山介紹説,今年以來,重慶制定並啟動實施了體育事業“1+5”行動計劃。其中:“1”是指打造全國乃至世界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行動計劃;“5”具體內容包括:全民健身服務體係提升、第十四屆全運會備戰、加快體育産業發展、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育基礎設施振興行動。

    “1+5”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經過5-10年的努力,積極創建國家體育強市,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體育強市。到2020年,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到50%,市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93%,全市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5名以上;培育知名品牌賽事25個以上,每年承辦國內外高水準賽事不低于40場;體育産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6%以上,超過500億元。

    重慶的思路是,圍繞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立足發展戶外運動業,實現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服務、體育用品等齊頭並進。

    “在有效供給快速增加的良好趨勢下,體育與旅遊融合發展,應該成為重慶的招牌,也是重慶體育産業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抓手。”楊貴山告訴新華網。

    萬盛的成功令楊貴山印象深刻。轉型旅遊,萬盛前20年的效果並不明顯,但在近5年,當地把極限體育融入旅遊景區,很快佔據了優勢。

    例如,奧陶紀項目開放初期票,全年門票收入只有760萬元,但隨著懸崖秋千、攀岩、蹦極、高空行走等項目相繼引入,2017年門票收入暴漲到1億多元。

    還比如,當地在黑山谷景區建設了2條8公里長的塑膠健身步道,還將“黑山谷”杯羽毛球公開賽培育成國際知名賽事品牌,更借助自然資源優勢,布局了國際運動療養醫院。

    將健身休閒元素融入旅遊景區,促成體育與旅遊、康養、文創等産業融合發展,更能留得住人。數據顯示,萬盛經開區2017年體育産業規模已佔地區國內生産總值的4%,今年還將力爭突破5%,這樣一來,就趕上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準。

    “重慶不缺山、不缺水,是開展體育運動的‘天然賽場’,是巨大優勢。”楊貴山表示。

    據了解,重慶正著力重點打造全域體育旅遊•萬盛示范區、武陵山區戶外運動示范區、都市體育旅遊示范區、三峽庫區體育旅遊示范區、現代時尚體育旅遊•龍興示范區等5個戶外體育旅遊示范區,並培育特色體育休閒小鎮,加快建成全國體育旅遊示范區。

    同時,進一步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形成獨具特色的競賽表演市場體係;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打造體育場館綜合體;培育中介培訓服務業,透過産業鏈垂直整合,壯大體育用品業。

    另一方面,重慶去年體育産業專項扶持資金不到1000萬元,遠低于北京的4億元,上海的1.5億元。楊貴山表示,宏觀政策信號直接影響市場參與積極性,重慶還將在完善體育産業相關政策、産業扶持上持續加大力度。(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