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重慶保稅港之變折射內陸開放新思維

" 重慶保稅港之變,折射的是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轉變。 "

閱讀全文
作者:王龍博

 

航拍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水港功能區。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3月6日電(王龍博 歐陽虹雲 劉淳)元宵節剛過,一場“一帶一路”特色商品貿易及文化周在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舉行。同日,這座以展示交易進口商品為主要功能的中心挂牌4A級旅遊景區。

    “未來,這裏將讓更多國外的名特優品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通道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展示各國特色的‘世界之窗’。”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負責人説。

    2008年,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簡稱重慶保稅港)獲批成立。以此為標誌,重慶在西部內陸率先引入惠普、華碩、宏基等一大批筆記型電腦設廠,隨後周邊省市紛紛跟進,中國西部得以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産業基地。

    “這是內陸地區首次大規模參與全球産業鏈。”重慶當地學者表示,開行中歐班列的探索,最初也是重慶出于克服在筆記型電腦運往歐洲方面的物流劣勢。“電子産業的制造與出口,也是過去十年來內陸開放的‘主音符’。”

    內陸開放改變著區域經濟格局,也改變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

    在重慶保稅港,32歲的莊挺回憶説,當年惠普等筆電品牌入渝讓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年輕人來到了重慶。“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惠普。惠普剛在重慶投産,急需拓展市場,那時自己剛好大學畢業,就來到重慶工作。”

    如今的莊挺,是重慶港騰供應鏈公司的負責人,主要工作是為保稅港區內的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倉儲等服務。“工作都與開放有關,但從出口變成了進口。”莊挺説,重慶保稅港區內的跨境電商業務量已連續多年增速超100%,“我相信這種增速還將保持。”

    “重慶保稅港之變,折射的是內陸地區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轉變。”重慶當地學者分析稱,內陸地區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將為全球商品提供廣闊市場,而形成強大的消費市場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

    而在既有的智能終端産業集群中,面臨近年來要素成本上升等壓力,一場以智能化為主題的賦能也在大規模進行。

    “一方面通過進口全球商品適應消費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既有産業集群的競爭力,或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陸開放需要樹立的新思維。”上述學者説。 

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建成運營15個國家特色商品館。新華網發(唐詩雪 攝)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消費已經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作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在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消費中心城市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將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並具體提出“完善進口商品分銷體係”等目標。

    “重慶保稅港進行的一係列創新探索,有望助力重慶在進口商品消費方面形成優勢。”重慶當地學者表示,這也將促進重慶形成國際化的消費環境,“某種程度上,國際化消費環境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

    隨著內陸開放的持續深入,重慶、成都、西安、貴州等地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板塊之一。而隨著當地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這一地區的消費需求也日漸旺盛。

    “以重慶為例,2018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26000元,同比增長9.2%,消費升級潛力巨大。”重慶當地學者指出,加上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對周邊近2億人口具有集聚輻射作用,理應打造世界品牌了解內陸市場的窗口。

    據悉, 依托兩江新區、重慶自貿試驗區及中新(重慶)示范項目等重要平臺,位于重慶保稅港內的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建成運營15個國家特色商品館,目前擁有進口商品種類超4.5萬個,涵蓋了酒水飲料、服飾箱包、家具家居、化粧品、保健品、工藝品等多個種類。

    據悉,得益于保稅港的開放政策,重慶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可對從境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保稅監管場所進入貿易功能區的貨物予以保稅。企業可在商品賣出後,定期向海關繳納稅款,有效規避企業一次性完成全部報關産生的資金成本積壓導致的運營風險,為入駐企業節省了資金流。若是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商品,更可通過“保稅展示展銷”政策,直接向消費者和潛在合作商家展示。

    “這也是我們看好重慶打造世界商品進入內陸市場窗口的重要原因。”重慶保稅展示交易中心馬來西亞印象館負責人張瑜表示,內陸開放正在為全球商品帶來一次重要的商機。

    2016年,馬來印象館正式進駐重慶保稅港區,助力重慶保稅港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燕窩分撥中心。目前,由重慶保稅港進口的燕窩已經輻射西南、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市場。

    “下一步,重慶應利用好在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方面的優勢,集聚更多國外好貨,培育重慶在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的特色競爭力。”重慶當地學者表示。

一場以智能化為主題的賦能也在重慶保稅港區內的智能終端企業中進行。新華網發

    作為參與全球産業分工的重要抓手,智能終端産業曾是重慶外貿的“主引擎”。

    以重慶保稅港區為例,自2012年智能終端産業基地全面建成以來,保稅港區已累計實現加工貿易産值3300億元,帶動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314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069億元,增長約2.4倍。加工貿易佔港區外貿進出口的總額比重也從2012年的56%持續上升到2017年的72%,成為保稅港區乃至重慶外貿進出口的“壓艙石”。

    近年來,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加劇等原因,重慶智能終端産業逐漸步入發展的“十字路口”。

    原材料訂單到達倉庫係統內,機器手將接受指令精準定位,將貨物揀選至料箱後放置至輸送線上,再由機器人智能擺放和取出,根據指令送往下遊的生産工廠……這是發生在重慶飛力達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自動化整合立體庫裏的一幕。

    飛力達的智能化改造,是重慶保稅港區為智能終端産業引“智”的縮影。飛力達在重慶保稅港的客戶,包括了包括仁寶、緯創、旭碩等制造廠商,還有多家配套的上下遊零部件企業。

    “以前是人去倉庫裏找貨,現在實現了貨來找人。”2011年,李鋒從飛力達昆山總部來到重慶,全程參與了重慶飛力達的籌建工作。他表示,重慶飛力達自動化整合立體庫在投入運作後,人力成本將節省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但效率會提升30%,倉儲利用率能提升2-3倍。

    “我們將通過智能化賦能增強智能終端産業競爭力。”重慶保稅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年重慶保稅港將投入不少于10億元用于企業智能化改造。(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