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交出“新答卷”

李兴彩 上海证券报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正以迅猛的势头重塑着金融产业生态。

  12月9日,第五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在上海虹口区举行。论坛上,发布和启动了一系列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磅内容,展现出上海正以扎实的技术和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动力引擎。

  同时,多位业内专家从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等角度,对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驱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在金融科技领域,上海一直走在先行先试的路上。早在2018年,中国银行业首家“无人银行”就诞生在上海。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AI)发展,上海金融科技产业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本次大会发布和启动了一系列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磅内容。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共同发布2023年度上海金融科技优秀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入围名单。本次共有190多个项目申报,共有122项优秀成果入围,其中优秀应用场景60项,优秀解决方案62项。入围项目主要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一代人工智能、普惠民生三农以及安全风控、反欺诈等领域。

  对标全球先进,为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提供决策依据,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下称“产业联盟”)发布了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2022年度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结果显示,纽约、伦敦、上海、北京、深圳的整体指数排名全球前五,国内城市在金融科技应用程度、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方面较为突出,国外城市则在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资源集聚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表现较好。

  为反映上海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促进上海金融科技生态发展,产业联盟发布了《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白皮书(2022)》,这也是产业联盟连续第四年发布白皮书。白皮书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深入评估上海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更新行业的大量数据和案例,还加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热点内容。

  为挖掘、发现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有潜力的金融科技项目,发挥人才基地的支撑与协同作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共同宣布“东证期货杯”第一届上海高校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此外,构建重要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主论坛上还进行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金融大数据实验室、金融量化实验室、量化投研实验室三家“校企联合实验室”的签约仪式;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国际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人工智能引领金融科技变革

  ChatGPT横空出世,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如何与金融创新相结合,金融科技又如何赋能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多位行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剧烈调整期开始接近尾声,对明年的消费市场不宜过度悲观。”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

  刘元春认为,稳增长对当下依然很重要,但将视角向中期延伸,从基础创新、产业升级和现代金融“新三驾马车”,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

  人工智能引领金融科技变革,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AI、大模型等高决策含量人工智能产品的深度应用、落地,AI+金融将探索出一条新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更需要回归人的怀抱。”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杨金才表示:一是AI是冰冷的但人可以结合理性与感性的认识,及时应对人工智能等应用带来的风险;二是数据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石,确保数据安全,及时建立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将有利于加快AI+金融业的高度融合。

  在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委员李伟看来,大模型在金融产业落地还存在三个比较大的挑战:一是数据的精确度,这将影响模型的精度;二是时效性,数据的及时更新需要跟金融机构紧密结合;三是安全性,大模型训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大模型落地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是安全问题。

  为此,李伟建议:一是培养更多具备相关大模型技能和专业人才;二是保护客户隐私,建立健全客户数据保护机制;三是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和指导精神;四是加强合作与开放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