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平安等上市险企11月保费出炉:负债端企稳 周期拐点明显

黄一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伴随11月保费数据相继出炉,2023年上市保险公司负债端全貌逐渐清晰。

  年初,在淡化“开门红”背景下,上市险企保费规模并未明显走出同比负增长轨道;上半年,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超额储蓄”有待释放等契机,叠加3.5%定价利率产品停售预期,引发一波“抢购潮”,让整个保险业保费增速快速回正、上升,尤其是寿险业务,时隔多年再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步入下半年,需求被提前释放,保险销售回落,但短暂“冷却”后,年底保费增速再次回升企稳。

  整体看,复苏、企稳,成为2023年保险业负债端的两大关键词。“2023年,保险业可以说是迎来了周期拐点。”业内普遍认为,经历“阵痛”,伴随我国经济的稳步恢复,需求侧对稳健收益产品的青睐,以及老龄化背景下全民加码养老储备,保险业向好态势将越来越明显。

  需求回升 保险负债端稳健增长

  从最新数据来看,近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保相继披露保费数据,前11月,4家上市保险公司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6146亿元、7383.78亿元、1597.38亿元及6132.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4.5%、1.9%及7.3%。

  最受市场关注的寿险业务,企稳态势尤为明显。以中国平安为例,今年前11月,中国平安整体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4.5%,其中,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339.49亿元,同比增速为6.8%,远超市场预期。

  稳健信号背后,反映了保险需求侧的变化。

  从环境看,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要增强忧患意识”,这也正是当前保险需求侧所呈现的特点。“越是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消费者越是需要确定性的收益。”多位保险从业者坦言,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中,金融消费者更在意“守富”。

  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保险的稳健优势越来越突出。8月以来,资本市场有所震荡;9月以来,银行相继宣布进一步下调利率: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25个基点,降至2.2%和2.25%。

  “比较来看,收益稳健,且依然承诺刚兑的人身险产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的传统型寿险、年金险产品在理财市场上仍然有很大优势。”一位寿险业人士表示,在降息周期下,大财富管理市场中,3%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依然具备竞争力,保险行业在经历预定利率切换的短期震荡后重拾上升轨道。

  对于2024年,行业也更为乐观。“我们预计在居民旺盛的稳健理财诉求和竞品收益率波动下降背景下,储蓄险的需求将持续高企并仍然是2024年保险市场主力险种,从而带动客户资产配置盘从银行存款和理财向保险迁徙。此外,保障型产品触底有望回升。”多位非银分析师表示。

  大环境也对保险负债端的持续回升有所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我国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等等。政策的持续发力,经济的持续向好,无疑将提升需求侧消费预期,更助力保险业在重回上升轨道中,走稳、走远。

  内驱强劲 价值增长助推高质量前行

  保险负债端的稳健,也离不开保险公司近两年转型后形成的价值内驱力。

  为什么说保险业在2023年迎来了周期拐点?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此前,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保险业,2020至2022年,主要上市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合计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20%、-23%、-24%,个险代理人规模由414万逐年降至198万,累计下滑幅度超50%。

  2023年却出现明显变化。以平安最新三季报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平安寿险改革显效突出,新价值业务继续大幅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经营稳健发展,实现营运利润849.11亿元,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35.74亿元。可比口径下,2023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40.9%。

  价值增长离不开渠道的高质量改革。经历去劣存优,各保险公司代理人规模已不断压实,质量更大幅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寿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已同比增长94.4%,推出的MVP代理人群体凭借高产能、高素质、高学历成为行业标杆。

  此外,头部保险公司更强化多元渠道建设且效果明显。举例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寿银保渠道与平安银行加强协同融合,并持续拓展外部合作银行渠道;同时,持续推广社区网格化经营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人寿已组建超1.1万人的高素质专员队伍,并逐渐成熟。数据显示,银保渠道、社区网格及其他等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15.8%。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主导的一场提升负债质量管理的“报行合一”改革正在全保险业推进。“监管意在防范人身险行业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避免财产险行业非理性竞争,从而提升队伍和公司专业化经营能力,改善险企负债质量,降低行业负债成本,有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国泰君安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趋严监管,将对新业务价值率提升有所帮助,更将对平安等个险渠道转型成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险企有利,这类险企将率先受益于监管趋严的规范化发展。

  乘势而起 养老托起保险业增长第二曲线

  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道议题。同样,这一趋势也为保险业带来挑战与机遇,但可以确定的是,机遇大于挑战。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亿人,占总人口的 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0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1.8%。此前,有测算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

  养老,有备才能无患。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养老,不仅要有财务储备,更要有匹配的康养服务。顺应时代大势,敏锐捕捉到需求变化,与养老有着天然关联的保险业先行一步,且已形成护城河优势。

  举例看,2023年平安等头部险企即加速了在养老生态上的投入。平安寿险逐步完善“保险+服务”产品,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深化医疗健康、居家养老、高端养老三大核心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医疗健康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已服务超1,900万客户,同比增长超10%;居家养老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7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54个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务权益;高端养老方面,平安臻颐年三亚体验中心于2023年7月开业运营,广州颐年城项目于2023年8月举行开工仪式。

  此外,平安医疗健康生态也持续完善,完成北大医疗集团收购,将其下属的6家三甲/级医院4,000张床位、13家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优质资源融入现有的医疗健康生态,其中北大国际医院属于旗舰医院。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已布局17家健康管理中心。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平安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近5万人,合作药店数达22.8万家,较年初新增近4,000家。

  “从加快布局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到布局‘保险+养老’服务生态建设,头部险企发力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放在市场看,平安等保险公司在养老金融产品,医、养老、康服务上,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业内对于保险公司养老生态建设,给出非常积极的评价。“不仅赋能保险销售主业,更有望成为未来公司价值增长新引擎,托起保险业增长第二曲线。”

  该判断已经在险企的经营数据上有所体现,根据中国平安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达335.74亿,可比口径下大增40.9%,随着医疗养老战略的深化推进,前三季度享有健康医养服务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的占比高达68%。

  利好叠加 保险股确定性修复空间大

  负债端的持续向好,也必然会逐渐传导至资本市场。

  从上市险企股价表现来看,虽然经历波动,但市场却对保险股未来走势保持乐观。

  “在当前估值明显大幅低于合理水平的前提下,尽管2024年寿险或仍将跟随经济预期波动,我们认为正在改善的负债端最终将兑现为寿险的业绩修复,从而在中长期维度内推动板块波动向上。”某券商分析师表示。

  有相同看法的分析师并不少,东吴证券发布研报表示,若权益市场底部企稳后,保险股或迎来“戴维斯双击”。招商证券也表示,2024年保险行业景气度和基本面总体向好的大方向高度确定,资产端预期改善且弹性较大,股、债、房任意因素催化均有望带来β行情,继续坚定推荐保险板块。

  对于选股方面,分析师们普遍认为,负债端的经营理念和能力是公司合理估值的核心影响因素,新业务表现和代理人队伍的质态是公司战略正确性和执行能力的结果。中国平安等过去几年积极调整战略、推进改革以适应新周期变化的寿险公司,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当然,中国平安强劲的分红能力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原因之一。10月25日,中国平安派发2023年的中期股息,每股派发现金0.93元,同比增长1.1%,合计派发中期股息约168.4亿元。公开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总额超3000亿元。自2012年以来,中国平安分红水平连续11年持续提升,累计分红24次,分红总额高达2823.7亿元,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平安高分红对资金是有吸引力的,加之此前非理性下跌,可以说,砸出了修复机会。”一资深市场人士认为,未来,利好叠加因素下,中国平安等保险股确定性修复空间大,值得关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