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平安养老年金投资规模业内首破1000亿大关

高改芳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养老”)11月18日公布,其企业年金投资规模已突破1000亿,这是继2012年3月成为业内首家年金、受托和投资合计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养老险公司后,平安养老在年金投资单项领域再次领跑行业。

  据介绍,截至目前,平安养老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规模已达到1015亿,市场份额约15%;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规模约860亿,预计年底受托管理规模也将突破1000亿。平安养老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受托、投资及养老保障委托资产合计规模已突破2000亿。

  为学习贯彻《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平安养老在北京召开“千亿年金及投资产品创新汇报会”。来自电网、铁路、银行等重要行业、近百家重要企业及合作伙伴参加此次会议。会议上,平安养老投资总监王承炜在分析了成熟市场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详细论证了中国市场的养老金创新之路以及平安养老未来的管理理念,为客户展现了平安投资管理清晰的目标与实现路径。平安养老研究总监万建军分享了对2015年年金投资市场的展望,使与会嘉宾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平安养老下一步的投资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人社部公布数据,2013年,平安养老投资业绩4.24%,高于年金市场平均54BP。在人社部21家中投管人中,平安养老企业年金基金单一计划组合投资收益率排名进入前25%,单一权益类收益率在五家养老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一。

  今年以来,平安养老投资业绩继续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年金总体投资收益率7.19%,年化收益率8.30%。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计划帐户,业绩已达到7.75%,年化收益率9%。

  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在会上表示:“平安养老投资管理资产较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投资收益率也在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企业年金平均投资收益率已经达到3.34%,全年有望较大幅度的超越去年,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平安养老对企业年金业务越来越重视,实现规模与投资收益共同增长。不仅对全国企业年金投资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自身队伍建设和管理经营也从中收益。真正走上一条客户至上、投资优先的良性发展的道路,也为市场注入正能量。”

  去年以来,随着《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政策出台,平安养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2月公司获保监会批复,将“养老资产管理”正式纳入业务范围;前不久,平安养老获得“受托管理保险资金资格”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创设资格”两大牌照,进一步拓展了平安养老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空间,公司的资产整合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产品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养老金产品运作方面,平安养老目前正在运营的基础型养老金产品有五只,包括混合型、固定收益型、货币型各一只,股票型产品两只;创新型养老金产品三只,即:农行和中行优先股养老金产品,信托型养老金产品发行在即。目前,公司运作的四只非货币型养老金产品(平安安益固定收益型、平安安享混合型、平安安赢股票型及平安安跃股票型养老金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了12%。未来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更多的创新型养老金产品,给广大客户更多的投资选择。

  为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近年来,平安养老在业务模式上积极创新,先后在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及另类投资业务方面领先行业。目前,个人托管型养老保障产品,即个人理财型,今年已发行150亿。而团体托管型养老保障产品,目前累计已至15亿。此外,平安养老基于养老资金的另类投资业务不断发展和创新,既配置市场优质另类产品又自身创设极具投资价值的产品,既满足年金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投资需求,同时又可以作为股票、债券市场投资的有利补充。未来,随着规模增长,产品不断细分和创新,将形成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私募基金等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形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为客户做好全方位的投资、融资、咨询、资本运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增值服务。

  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产品多元化,对于投资运营平台要求越来越高。今年7月,平安养老投资运营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截止目前,运营平稳,没发生交易事故,月均成交笔数超过41万笔,月均交易规模达到665.8亿,管理年金各类交易帐户7986个,已经成为目前年金投资管理人中最大的投资运营平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