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敏:讓“古老”粵劇扣動年輕人心弦
視頻 | 曾小敏:讓“古老”粵劇扣動年輕人心弦

曾小敏:讓“古老”粵劇扣動年輕人心弦

新華網廣州12月22日電(黃玫 王厚啟 鄧曉)西湖煙雨,白娘子與小青走上斷橋,踉蹌間,白娘子與許仙第一次四目相對,含情脈脈。近期,新版《白蛇傳•情》在廣東佛山平洲劇院上演,全場座無虛席。國家一級粵劇演員曾小敏飾演的白娘子,一襲白衣如天仙下凡,體態輕盈嬌媚,一眉一目都無不在傳遞着白娘子的喜怒之情,牽動着觀眾的觀戲之感。

《白蛇傳•情》是廣東粵劇院的創新之作。作為粵劇團裏的中堅青年力量,身為廣東粵劇院副院長的曾小敏,已經有着25年從藝經歷。從13歲“誤打誤撞”入行,到現在身體力行推廣粵劇,曾小敏説,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舞&的魅力在於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古老”粵劇扣動年輕人的心弦。

“誤打誤撞”:懵懂少女對粵劇“情竇初開”

與其他很小就開始學習粵劇的孩子相比,曾小敏“入行”算是晚的。曾小敏原本打算從事的藝術領域是美術,參加粵劇考試只是父母朋友的一個小提議。那時候13歲的曾小敏對粵劇還十分茫然,只知道這是媽媽在家喜歡聽的曲兒。

“一張白紙”,曾小敏這樣形容那時的自己,“考試試嗓音的時候我唱的還是兒歌。”“誤打誤撞”讓評委們看到了曾小敏的潛質,“意外地”從上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粵劇學校50名新生之一。

曾小敏會每學期給自己定下小目標,一點點積累,並且也“很要強”,如果哪天上課沒有受到老師的表揚,下課後,她就一個人在練功房苦練。憑着這股“倔勁”,就讀粵劇學校二年級的曾小敏,就在她第一次出國演出中獲得了出演《紅梅記之放裴》女主角的機會。

那時,年紀尚小的她,演感情戲找不到竅門,老師就告訴她,“見到裴郎,你就當是爸爸回來了,你就衝過去。”回想起當時老師的引導,曾小敏都會忍不住笑起來,“後來慢慢懂得,有感染力的表演必須有強大的內心支撐,情感的迸發一定是發自內心深處。”

雖然當時排練“情感戲”還未開竅,但是她深刻地記得,第一次綵排完以後,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門檻發了很久的呆,內心沒有緣由地感到難過。“為什麼會感到難過?我覺得好像我開始投入了,就是那種生離死別的難過,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曾小敏説。

就這樣,她對戲劇,開始正式地“情竇初開”。

痛定思痛:“挫折讓我沉下心來”

1997年,結束了6年戲劇學習的曾小敏以優異成績被招進廣東粵劇院,成為粵劇院一團的演員。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就收到了邀請她擔當主角的劇本,而且搭檔還是粵劇名角丁凡,對此,曾小敏信心滿滿。

演出的那天,曾小敏邀請了所有教過她的老師,要好的親戚朋友和同學們也幾乎都到了。演出所在的南方劇院,觀眾席可以容納一千多人,上演那天,座無虛席。

那次讓曾小敏本以為是人生第一個小高峰的演出,卻使她跌到了谷底。演出時,先是唱主題曲忘了詞,“頭腦一片空白,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走圓場,走了兩三圈,才聽到樂器師傅在大聲提醒我。”接下來一場,曾小敏轉身亮相,頭上的飾品松動,嘩啦一聲,頭上能掉的東西掉了個精光……勉強演完,當大幕落下的時候,她一個人跑進化粧間哭了很久。

多年以後,回想起人生的第一個大的挫折,曾小敏反復在説的兩個字是:感恩。“我覺得非常幸運,如果不是這樣的經歷,可能我不會沉下心來,去真正地思考,去踏踏實實地把功夫練好。”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曾小敏不斷地摸索和練習,演技日趨成熟。2004年,廣東粵劇院籌劃成立青年團,青年團的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是粵劇院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年輕的曾小敏勇敢地接受了公開競聘,並以高票當選為青年團的副團長。

傳承中創新:“老劇也能開新花”

“白蛇”,是曾小敏演出的眾多角色中,最喜歡的一個。傳統的《白蛇傳》,在唱、念、做、打,和情感以及行當上,都全面而豐富,對演員的功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2014年曾小敏要排個人專場的時候,她想到了這個戲。

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曾小敏對舊版《白蛇傳》進行大膽的創新。新版《白蛇傳•情》在劇本、表演、舞美、音樂、燈光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進,在劇情表現上,着力在“情”字上做文章,放大了許仙與白娘子相遇、相愛的情感戲,使得整個戲充滿了人情味。

演出的高潮,在“水漫金山”這一場。在傳統的戲裏面,這個環節需要演員用雙槍開打。新版的《白蛇傳•情》中,雙槍換成了曾小敏更加擅長的長水袖。在“天兵天將”的長槍短劍中,七尺長水袖就像是“白蛇”身體的延伸,活靈活現地展現了“白蛇”與“天兵天將”在水中鬥爭的場景,剛柔並濟、精彩紛呈,觀眾在緊張精彩的劇情中,體會“白蛇”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

時至今日,新編的《白蛇傳•情》已經演出了至少五十多場,基本場場爆滿。

“當初改編的時候,很多人勸我不要去做,因為這部戲太經典,但是我想,我們追求的不是要超越經典,即便是傳統,也需要加入一些現代審美的元素進行突破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老戲’煥發新活力!”曾小敏説。

平洲劇院,《白蛇傳•情》將近三個小時的演出接近尾聲。褪去妝容的曾小敏,從白素貞又回歸真實。等工作人員打點好道具、行李,曾小敏一行人回到廣州已是凌晨。凌晨兩點鐘,她在朋友圈分享了當晚演出的公眾號推文。

為了在年輕人心裏播下粵劇的“種子”,2015年,廣東粵劇院舉行了十多場 “粵劇校園行”活動,活動中總有曾小敏的身影。他們不僅表演粵劇,還開展粵劇文化講座,甚至讓學生們穿上戲服“秀一把”。

“在活動開始前,我們也曾經擔心過學生對粵劇有距離感,但是真正表演下來,卻發現,大學生還是很喜歡粵劇的。這説明,傳統的東西繼承得好總會‘開出新花來’,也總能打動年輕人的心。”曾小敏説。

  • “在活動開始前,我們也曾經擔心過學生對粵劇有距離感,但是真正表演下來,卻發現,大學生還是很喜歡粵劇的。這説明,傳統的東西繼承得好總會‘開出新花來’,也總能打動年輕人的心。”

  • “當初改編的時候,很多人勸我不要去做,因為這部戲太經典,但是我想,我們追求的不是要超越經典,即便是傳統,也需要加入一些現代審美的元素進行突破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老戲’煥發新活力!”

  • “我覺得非常幸運,如果不是這樣的經歷,可能我不會沉下心來,去真正地思考,去踏踏實實地把功夫練好。”

    曾小敏反復在説的兩個字是:感恩。

  • “後來慢慢懂得,有感染力的表演必須有強大的內心支撐,情感的迸發一定是發自內心深處。”

曾小敏:傳承與創新粵劇的青年力量

新華網廣州12月22日電(王厚啟 鄧曉)廣東粵劇院坐落在路旁高大的綠化樹後面,走進大門,左手邊有一排不顯眼的舊樓房,只有外墻的宣傳欄裏張貼的粵劇海報,宣告着這裡的與眾不同。

練功房裏,在一群年輕的粵劇演員中,曾小敏向我們走來,而我們竟沒有認出她來。被譽為“廣東粵劇界的驕傲”的曾小敏,與她所獲得的榮譽相比,確實顯得“太年輕了”。

他們排練的正是粵劇《白蛇傳•情》,準備第二天在佛山平洲劇院演出。

脫下戲服的曾小敏,帶給人的感覺是真實、接地氣。她的身上,有着當代女性獨立、上進、理性又不乏細膩的魅力。面對我們的讚美,她開着玩笑回應:“我覺得我長得不算美,但是我很耐看。”

團裏的演員大多是“90後”,兩間教室大的排練室,站滿了人。這樣一台戲,不算幕後工作人員,至少也有70多人參與。樂隊老師們只能擠在排練室最靠邊的角落裏。

雖然是排練,曾小敏每一步&步,每一個甩袖都做得一絲不茍。每一場戲排下來,她都要在場邊揉一揉腰。大量的舞蹈動作加上長時間的舞&表演,對女性表演者來説,腰肌勞損似乎都成了家常便飯。

近三個小時的排練結束後,曾小敏顧不上休息,徑直走過來問我們:“怎麼樣,你們覺得好看嗎?”她説,一場戲好不好,演員説了不算,觀眾覺得好看才是真的好看。

曾小敏帶領的粵劇團,每年要在全國各地演出80多場。這次在平洲劇院上演的《白蛇傳•情》,提前兩天就要將所有的道具、燈光運到現場,進行安裝、布景。直至演出當天,道具和燈光還要配合綵排做具體的調整。而演出結束後,這些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的道具,又要馬不停蹄地被運往深圳,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

現在,曾小敏還經常去一些小學為孩子們上課,有時還特意蒐集一些Q版的粵劇人物形象作為上課用的“道具”。

“粵劇成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有責任去傳承和發揚它,如果有一天,觀眾願意自己買票看粵劇,就像看電影、或是欣賞歌劇、芭蕾舞一樣,我想,粵劇便真正迎來了新的生命。”曾小敏説。

廣東省委宣傳部 | 新華網訪談策劃室 | 新華網廣東頻道

聯合出品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3112012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