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與國外上百年歷史的企業相比,中國陶瓷品牌發展的歷程還比較短。中國品牌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僅要在産品質量上擁有過硬實力,還需在生産設備、産品設計、産品技術等多方面有所創新。
從1998年的“金花米黃”,到如今的原石2.0+,東鵬在求新求變的路上從未停步。何新明對行業商業模式進行了創新,打造了整體家居服務&&;他對行業價值進行了創新,推動陶瓷産業轉型升級;他將自主品牌推出國門,讓中國陶瓷走向世界。
何新明説:“多年來,東鵬一直在思考怎麼把産品和文化相結合,讓家居空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發展思路從賣瓷磚,到賣空間,到現在賣解決方案,希望輸送給消費者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塊冰冷的瓷磚。
何新明想要將中國文化、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跟面向世界的陶瓷産品結合起來,為消費者提供具有文化特性的産品。1998年,東鵬成功開發了“金花米黃”拋光磚,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後的“天山石”“水晶瓷”“瓷木地板”“3D噴墨瓷片”等産品,都體現了東鵬産品的技術性和創新性。
何新明在公司實施“人才涌現”戰略,並着手布局東鵬設計院。他打算通過設計院吸納更多高端人才,開展産學研跨界合作,不斷開發創新産品。東鵬成立了博士後工作站,將國際一流的專利技術與獨具特色的東方藝術相結合,不斷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和人文內涵。他坦言:“傳統産業一定要有危機感,不管處於哪個發展階段,都必須保持創業階段的精氣神。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企業基業長青。”
1996年,剛建立的東鵬陶瓷公司提出了口號“建陶萬千,東鵬領先”,兩年後又喊出口號“打造中國建陶第一品牌”。何新明回憶當時情況時説:“雖然當時東鵬既不領先也非第一,但這種樹立品牌的意識,開始積累出東鵬的名聲”。
何新明認為:“我們應該輸出陶瓷自主品牌,輸出我們的服務,輸出我們的文化,這樣才會給品牌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目前,東鵬在這方面已經有自己的詳細規劃。他們將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陶瓷文化。
何新明説:“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我認為應該從過去粗放型的經營轉入精細化的經營,由與環境不協調的發展模式轉變成綠色生態發展。通過不斷創新,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産品需求。”
近年來,東鵬在業內率先研製了ETC多重靜謐去污工藝等,並開發超強虹吸的奧斯卡坐便器等産品。這些成果奠定了其在業界的領先地位。
多年來,東鵬專注陶瓷發展的歷程詮釋了“和衷共濟”的大義。“和”是東鵬不屈不撓、乘勢而為的智慧,寓意和諧、尚善;“濟”則有前行和奉獻的責任內涵。
何新明認為,在企業的成長中,保持科技的創新活力是一方面,心懷社會、投身公益也是必須踐行的準則。2000年至今,在何新明的帶領下,東鵬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為行業內的責任擔當作好表率,累計捐贈善款數千萬元人民幣。
何新明&&,我們通過綠盟公益基金會的五動模式,即公益推動、政府領動、內生驅動、鄉村主動、社會聯動,搭建一個全民參與的公益&&,希望可以打造公益新模式。
在“五動”機制的引領下,東鵬對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農業生産資源的潛力鄉村進行了重點挖掘,從“村莊”“鄉鎮”“縣域”三個層面展開了先行先試行動,打造出了一批極具地域及人文特質的旅游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