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 |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位于貴州晴隆縣,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又稱“歷史的彎道”。 |
黔南事變 |
1944年11月底,日軍從廣西進入貴州。先後侵入荔波、獨山、三都、都勻、丹寨等黔南諸縣。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當地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難,這就是抗戰後期震驚全國的黔南事變。 |
貴州鎮遠“和平村” |
1938年12月,國民政府第二戰俘收容所(俗稱“和平村”)遷到貴州鎮遠,“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西南支部”中的大部分成員因“親共”嫌疑被關押于此。他們在此接受了日本共産黨員反戰作家鹿地亙及中共黨員的教育與指導,係統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從事反戰研究,編印反戰刊物,幫助日本戰俘認識日軍侵華的非正義性,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 |
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遷貴陽 |
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是1938年在長沙成立的一個民間性的統一戰線組織,從事戰地醫療救護工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有工作人員千余人。1939年2月,由于長沙大火,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部由長沙輾轉遷到貴陽圖雲關。 |
抗戰時期浙江大學西遷貴州 |
1940初,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中,浙江大學師生秉承科教救國和求是創新精神,隨竺可楨校長輾轉西遷,四易校址,來到貴州湄潭辦學,達七年之久。 |
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 |
1939年5月,國民政府為動員全國民眾發展生産,在重慶沙坪壩嘉陵賓館召開全國生産會議。大會決定在貴州省湄潭縣創建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 |
抗戰期間《四庫全書》轉運貴陽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對文瀾閣《四庫全書》覬覦已久。想把這部珍貴的圖書劫奪到日本。1937年12月3日,庫書與善本自富陽運抵桐廬、建德,後運抵龍泉縣,又遷往福建浦城,後又折回浙江江山,再上浙贛鐵路,過江西,到湖南長沙,從湘北到湘西,直奔貴州貴陽,至1938年4月底運抵貴陽,先存西郊張家祠堂,後藏北郊地母洞。 |
國民革命軍102師 |
日軍進入中國後,102師在抗戰期間在正面戰場的幾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參加了上海、徐州、武漢、南昌、長沙戰役,並在萬家嶺一役中完整地殲滅日軍整個師團。 |
貴陽“二四”轟炸 |
1939年2月4日中午11時,日本侵略軍15架大型轟炸機突然從貴陽城東門外東山啞口侵入貴陽上空,對城區進行血腥轟炸。日機投彈近200枚,其中不少是燃燒彈。投彈後,向三橋方向而去。“二四”轟炸,被炸死者488人,重傷735人,輕傷不計其數。 |
周素園及貴州抗日救國軍 |
周素園(名培藝),著名民主人士,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佔領畢節後,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簡稱省革委)。省革委以貴州地下黨掌握的阮俊臣、席大明、周質夫3支武裝力量為基礎,建立了貴州抗日救國軍,周素園任司令。 |
息烽集中營 |
息烽集中營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統局當時所設的3個秘密監獄(望龍門監獄、白公館監獄、息烽集中營)中規模最大、管理最嚴、等級最高的一所監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