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就“市場眼” 經商要有“商眼”,闖市場要有“市場眼”,眼光盯什麼,“聚光點”在哪,這裡面大有文章。
1.少盯同行群眾,多盯消費群體。運用“商眼”捕捉“商機”,即通常説的“市場調研”,首先要有個側重。把用戶的難題當作自己的課題,以“千款王子萬眾心,必有一款適合您”的形象,把産品開發的重點放在消費者關心的熱點和敏感點上,達到一觸即發,一拍即合,産品上市“正中消費者下懷”,化解了用戶的各種難題,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2.少盯熱門需求,多盯冷門需求。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酒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眾商家一擁而上,都想賺酒錢。中國藍新化學清洗公司沒有盲目追“熱”,他們從“千百年來東倒西歪”的醉漢形態中,發現了酒市場的連帶市場——醒酒劑市場。於是獨闢蹊徑,投其所需;成立了甘肅濟公保健飲品公司,研製開發出酒後嗓子不幹、不難受的醒酒劑,大受隱君子歡迎,並遠銷國外,創造出不賣酒賺酒錢的奇蹟。不能否認,酒這類主導産品市場易形成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熱門”情況,成功的比例自然很小。而醒酒劑相對來説卻是“冷門”,競爭者少,有時候很長一段時間無人參與競爭,成功的把握自然大得多。不過“熱門可見而冷門難覓”,這就要求企業在産品的開發生産上,不能囿於市場表象和傳統思維,被市場一時的冷熱所左右,而應煉就一雙“市場眼”,在發掘易被人們忽略的連帶市場上下功夫,只有如此,才能尋找到自己更為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3.少盯“名牌”,多盯“民牌”。創名牌之路是一條艱辛之路,而成為名牌之後則是名牌“永葆青春”的更加艱辛之路,消費品名牌尤其如此。在北京“燕京”啤酒已經成為響噹噹、硬邦邦的名牌之後,燕京人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將産品定位在北京1000萬市民、200萬流動人口這一最普遍也是最廣大消費者身上,一元多錢一瓶的價格使廣大消費者消費得起,再加上上乘的質量,終於使燕京取得更大成功。目前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場的佔有率達到85%以上,“燕京”成為啤酒行業中繼青島啤酒之後獲得由國家工商局認定的中國啤酒馳名商標。這驕人的成績與決策者的正確的市場定位有很大關係,“燕京”將普通老百姓奉為上帝,而正是這些忠實的消費者成就了今日的“燕京”馳名商標。燕京人懂得:雖然我國的廣大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還沒有達到小康型消費水平。“價廉物美”仍是普通消費者所追求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産品價格定位就不能脫離實際。即使名牌産品價格也不能“離譜”,老百姓追求的是“務實消費”,價格高的嚇人,即使牌子再響,質量再高,老百姓也要“掂量掂量”後另選其它。企業的決策者時刻不要忘記:創名牌,“民牌”是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
4.少盯大,多盯小。如今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企業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努力開發新産品,力求以新取勝。但有些生産企業卻不屑於小産品的創新開發,認為小商品本小利微、影響小、經營難,難以創造效益和開拓市場,其實小企業、小産品只要能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需要,善於營銷,也能闖出大市場。上海有家企業,對小小的紐扣進行創新:在紐扣上開個小洞,注入香水,使之能進不易出,香味卻能飄香長久。結果這種“香水紐扣”一投入市場,便受到消費者喜愛,十分暢銷。北京一家規模並不起眼的小企業——北京通用化學公司開發研製生産的“一坐爽”降溫墊,以其獨特的性能走俏市場。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這種小産品竟然打入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外商對這種小産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認為是“一種不耗能又可以隨身攜帶的空調”,後來竟出現比利時代理商和香港代理商爭做歐洲總代理的情形。就這樣,“一坐爽”降溫墊成集裝箱地銷往海外,在一年多時間裏,銷出10多萬個,為國家創匯30多萬美元。由此看來,一個企業不在於現在是大是小,也不在於它的産品是大是小,關鍵是企業開發的産品是不是適應市場需要,是不是適合消費者的口味和滿足其需要。只要創造出構思獨特、新穎美觀,合乎人們需要的産品來,那麼小企業、小商品也同樣能闖出大市場,獲得大利潤。
眾多例子説明,市場信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能善於捕捉,善於利用,煉就“市場眼”,就一定能開發出潛在的市場。由此可見,目標市場與捕捉市場信息應成為企業現代科學管理的新視線與新方法。
選自《中國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