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方式

      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準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的習俗據説起源於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鬱壘" 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説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 等等。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挂在門上或墻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春到"、"福到"的意思。 
    送灶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説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準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週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迎春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鐘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在晚上11時正。不過,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説,跪拜是令人感到彆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着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着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裏裝着的柑不是兩粒就是四粒。 
    為了對長輩&&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紅包(壓歲錢〕
    除了送柑,派"紅包"也是華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