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11月18日電(谷婷婷 王曉飛)在河南省許昌市的東部,素有“花都”之稱的鄢陵縣以“花木”為媒,憑藉千年花木種植底蘊,從“賣苗木”到“賣風景”、從“産品輸出”到“模式輸出”,逐步構建起百億元規模的全産業鏈,走出了一條産業融合發展之路。
千年“花都”産業根基得天獨厚
踏入鄢陵縣城,滿眼皆是綠色。道路兩旁,各種喬木灌木鬱鬱蔥蔥,空氣中瀰漫着花草獨有的氣息。

圖為位於河南省鄢陵縣的一處園林。王永濤 攝
“説起鄢陵的花木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鄢陵縣花卉協會秘書長許惠軍介紹説,“鄢陵地處亞熱帶與北溫帶過渡區域,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為花木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具備‘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花卉馴化能力。”
憑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産業基礎,鄢陵縣持續優化花木産業結構,不斷推動産業向規模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形成了涵蓋種植、銷售、研發、旅游等環節的完整産業鏈。
目前,鄢陵縣花木種植面積約52萬畝,擁有各類花木品種2400余個,全縣花木産業從業人員21萬人,産品銷往全國30個省(區、市),年産值達130億元。
“産業規模是基礎,品牌價值是核心。”鄢陵縣委書記李亞強説,通過連續舉辦22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11屆鄢陵蠟梅梅花文化節活動,鄢陵搭建起集展示、交流、交易於一體的高端&&,不僅提升了鄢陵花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帶動了當地生態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産業發展,實現了“以花為媒、以節興産”的良性循環。
在2025年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上,鄢陵深化與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現場完成簽約並註冊成立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鄢陵分公司,推動鄢陵花木數智化&&建設。該&&整合倉儲、養護、包裝、發貨、售後、園林資材、信息服務等全鏈條服務功能,建成後將為鄢陵花木産業打通高效流通渠道、構建現代化服務體系奠定關鍵基礎。
從“量”到“質”再到“融”的升級
鄢陵的花木産業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三次關鍵跨越。
從擴大規模的1.0階段起步,52萬畝種植基地讓“鄢陵花木”聲名遠播。進入2.0階段,面對同質化競爭,當地轉向“質”的突破。
在以紫荊屬植物研發為主的鄢陵中林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于瑞玲正在育苗大棚查看苗木生長情況。目前,該公司已培育出30多個品種,其中15個已獲植物新品種權,深受市場認可。於瑞玲説:“我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個集科普教育、植物深加工、旅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進一步拓展産業邊界。”
河南省鄢陵縣金地園藝場的轉型同樣典型,負責人張少鋒坦言,園藝場最早也是單純做綠化苗木栽培,後來發現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如今的園藝場,培育的不僅有形態各異的花木,還有獨具特色的園林景觀。
進入3.0階段,“融合”成為鄢陵花木産業的發展核心,“花木+”模式構建起多元融合業態。

圖為2023年3月19日拍攝的唐韻櫻花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在以旅游觀光為主的唐韻櫻花園,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築、曲徑通幽的園林小院與30多個櫻花品種相映成趣。“櫻花盛開的時候,每天能接待游客上萬人次。”鄢陵唐韻生態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紅偉説。
為打造出具有文化魅力的生態園林,在鄢陵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唐韻生態旅游區開園運營。該旅游區包含唐韻櫻花園和唐韻小鎮兩個園區,依託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和花木景觀,打造集生態觀光、康養度假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旅游目的地,成為鄢陵縣全域旅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錨定目標開啟花木産業新篇章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對普通苗木供大於求、市場競爭加劇的衝擊,高品質特色産品成為鄢陵縣花木産業站穩腳跟的核心底氣。當地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花木産業科技含量、優化花木種植産業結構、創建花木品牌優勢等措施,積極推動花木産業的高質量發展。

圖為花卉盛開時的鄢陵縣。(鄢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目前的核心戰略是融合+創新。”許惠軍説,一方面要深化“花木+旅游”“花木+康養”融合,另一方面要聚焦種業創新,培育更多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讓花木從“農作物”真正變成“生態産品”和“文旅IP”。
依託鄢陵縣花木主産區林木覆蓋率達80%、負氧離子含量高的優勢,鄢陵縣康養旅居産業快速興起。當地正統籌規劃國際康養小鎮、生態休閒小鎮、運動健康小鎮、中醫藥文化小鎮等,着力打造多業態跨界聯動的特色小鎮集群。
在許昌市怡康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休閒健身場所設施完善、功能區設備齊全,老人們在庭院裏悠閒話家常。“作為一家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我們主要依託鄢陵縣中心醫院來進行服務,多數護工也是從中心醫院分派過來。”該公司副總經理高艷平介紹説,目前設有1000多張床位,入住700餘人。
“鄢陵的發展既要‘金色’價值,更要‘綠色’顏值。”李亞強説,我們將以生態為底色、康養為名片、産業為支撐,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康養宜游、産業興旺的現代化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