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村
返回
相關聯接:鄧州台灣村高山族家譜

台灣村現居住着360余戶人家,共1200人,佔地46200平方米,係台灣高山族的陳氏家族。
如今他們的長相、性格、婚喪嫁娶、及家庭成員的稱謂,都保留着台灣高山族的獨特風情。
據陳氏祖傳和陳氏高山族家譜顯示,他們的始祖叫依那思羅,原係台灣嘉義縣阿里山茲歐部落人,生於1646年7月16日,1661年4月鄭成功及部將黃廷收復台灣時,15歲的依那思羅被徵從軍,被黃廷將軍收為馬伕。1668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到河南鄧州屯墾定居,娶當地一位岑氏女子成親,以妻姓諧音改名陳年。生育4子,分別取名為:元珍、元勳、元傑、元珠。1682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再次征服台灣,把次子元勳、四子元傑帶回台灣嘉義縣阿里山番社。l71
8年依那思羅卒後,葬於下營村廟溝河畔,後其4子失去&&。

自依那思羅距今,陳氏高山族在鄧州發展已有335年歷史。現在,陳氏高山族保留下來的部分遺物有:陳氏家譜、依那思羅的墓、碑,黃廷將軍的頭盔、畫像及石碑等。該家譜的發現在全國還是首例,同時彌補了高山族無文字史的空白,對研究海峽兩岸關係、台灣尤其是高山族的歷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自台灣村被發現的20多年來,《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海外報》、《中國建設》雜誌、《全國政協報》、《工人日報》、《&聲》雜誌、中央電視台四頻道都相繼對“台灣村”情況進行了播報。

2002年8月,紀念始祖誕辰356年,將始祖依那思羅夫婦之墓重修,重新刻製墓碑,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門樓,上嵌“台灣村”。現陳氏高山族準備在原遺址上重建高山族風情園(共計佔地90畝,包括阿里山假山、曹人民居、另附賓館、商店、停車場等休閒娛樂設施)、祠堂、媽祖廟、黃延廟、碑以及黃廷和依那思羅塑像。
“台灣村”位置於鄧州廟溝河北側下營民族風情園。207、3l
2國道、豫53、54線公路縱橫貫通。使其與內鄉縣衙、湖北武當山、淅川香嚴寺、丹江水庫及旅游城市南陽形成一個交通便利的圓心旅游環線,距離最遠1
50公里,最近僅25公里。
河南鄧州台灣村情況介紹(一)
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的上營村是一個聚居着1200余名高山族居民的村落,因其數量佔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裡被稱為“台灣村”。

黃 廷 畫 像
在上營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輩輩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清康熙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部將率部由東南沿海北上至盧溝橋後,又奉命自此向東南一帶分兵屯墾。部隊裏有五位來自台灣阿里山區的高山族士兵,分別叫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旦、安達依魯、佚名,被安排在鄧州城區西北40里處屯墾。他們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更漢姓為陳、周、蔡、黃、林,從此過上了漁樵耕讀的平民生活。300年風雨滄桑,五姓後裔逐漸繁衍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到了1997年,在村民陳堂三家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6年的陳氏高山族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家譜詳細記載了他們先祖由台灣屯墾鄧州及其繁衍發展的歷史,這樣,傳説變成了史實,村民們高山族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因此,上營村被稱為“台灣村”,名副其實。
自鄧州城區乘車,沿豫53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約20公里,就到了遠近聞名的“台灣村”。一下車,便可看到以原來的鄧內公路為主形成的一條街道。街道寬約20米,長約500米,兩旁堆滿了像小山一樣的廢舊塑料、家電、門窗傢具等物品,這就是“台灣村”居民創建起來的豫西南最大的廢品收購加工交易市場。“台灣村”的居民們在服飾、飲食、行居、婚喪嫁娶等習俗方面獨具特色:在服飾上,與當地漢民相比,他們的上衣均無領子、袖子略短,下衣襠大腿寬,較宜於田間勞作。在飲食上,他們喜愛吃米飯,主食常常是蘿蔔、白菜夾肉燜飯,喜愛吃魚。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愛抽煙。他們以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為祭灶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用糯米染紅的頂子饃,以象徵其始祖原為有軍功之人;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為寒食節,這一天,村民們吃飯時不能見到太陽,還要穿上本族服飾,聚集在祠堂內唱歌、跳舞,表達對在數百年前抗擊荷蘭殖民者入侵鬥爭中犧牲的先祖的懷念。
2002年,鄧州市、張村鎮兩級政府借陳氏高山族紀念其始祖依那思羅誕辰365周年之機,投資數百萬元,修建了集觀光旅游與農業綜合開發為一體的“阿里風情園”。“阿里風情園”共有台灣村牌坊樓、台灣閣、媽祖廟、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處勝跡。

黃 廷 頭 盔
河南鄧州台灣村情況介紹(二)
張村鎮上營村,最北邊近路的村口,立着一座頗具南方建築風格的牌坊門樓,門樓上方嵌刻着3個大字——台灣村。走進村中,但見房屋比鄰挨近,或高或低,房前種青菜,院內養雞狗,一派祥和寧靜安居樂業的氛圍,看得出,這裡的外觀風俗景象業已與當地民俗觸為一體。走進屋內,中堂上與祖宗牌位並排描畫的蛇與牛的圖騰顯然是與中原文化相去甚遠的,給人以強列的異域感覺。
歷經歲月的洗禮,這裡的高山族人總也不忘自己祖先與姓氏的淵源。鄭成功大軍中的黃廷將軍在鄭成功死後率部歸降清朝並於康熙七年(1668年)又奉命率部屯墾河南省鄧州。部隊裏有五位來自台灣阿望山區的高山族士兵,分別叫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旦、安達依魯,佚名兩人。其中始祖公依那思羅善騎射,精武功,係台灣諸羅縣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貓地幹社人。隨黃廷到鄧州屯墾定居時,年方22歲,就地結婚成家,遂以妻姓諧音改漢姓名陳年,所生四子及後代子孫均以陳為姓,讓人牽腸的是:公元1682年,黃廷又奉命率鄧州墾兵從施瑯征服台灣。依那思羅雖在內地已有家室妻小,但始終未忘故土,出征時,將老二、老三兩個兒子帶回台灣加入土番山社,期待他日後告老還鄉時再舉家搬遷。依那思羅跟隨黃廷數次出師征戰,屢立戰功,最後升任參軍副將,享年72歲客卒鄧州。就這樣把幾個兒女分撒在天各一方,兄弟相隔數百年。一一細説,這幾姓人家十幾代人的傳承,子子孫孫,那一代不是殷切盼望能回祖居地拜祖,可這祖祖輩輩的心願卻至今難以完成!!
迎面走來鼻子高高、眉骨和額骨突出,眼窩內陷,皮膚呈深黃色的壯實小夥子,從長相上不難看出,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徵,開口談到高山族民族習俗的繼承,他們的口音是地道親切的鄧州方言。
這裡的人大都鼻子高高、眉骨和額骨突出,眼窩內陷,皮膚呈深黃色,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徵。
近年來挖掘“台灣村”歷史文化遺産的工作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支持,自2000年以來,這裡先後恢復修建了“台灣村”牌坊門樓,依那思羅夫婦墓、“台灣閣”和林、蔡、周始祖墓,塑造了高山族始祖像等,並且早在改革開放伊始的上世紀80年代,就深得黨和政府的關懷,陸續恢復了陳、周、林、蔡、黃、張五姓的高山族籍,享受到比其它民族同胞更為優惠的民族政策。從去年開始,高山族同胞子女入學照顧分數,並享受其他多方面優厚的待遇。最新資料表明,上述幾姓(高山族)社會關係縱橫貫穿,人口已近千人。
但他們期盼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歸根的渴望、兄弟的親情始終縈繞在這群高山族人的心中,並且一代一代不停地延伸……

林 氏 始 祖 碑
河南鄧州台灣村情況介紹(三)
近年來,在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的上營村、下營村,發現聚居着1270名台灣同胞,該村又被稱為“台灣村”。專家稱,上營村聚居台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悠久,在祖國大陸其他地方絕無僅有。
祖國內陸何以出現台灣原住民聚居的“台灣村”?在上營村,台胞祖祖輩輩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清康熙年間,有5位來自台灣阿里山區的台灣士兵,分別叫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旦、安達依魯、佚名,被安排在鄧州城區西北40里處屯墾。他們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更漢姓為陳、周、蔡、黃、林。300年風雨滄桑,五姓後裔逐漸繁衍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多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村民們對外一直以漢人自稱。1997年,村民陳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內物品時,無意間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六年的陳氏台灣原住民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傳説變成了信史,村民們台灣原住民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
如今,這裡的台灣原住民居民以公路為界,路東的上營自然村居住着周蔡黃林四姓人家,約800人,路西的下營自然村居住着陳林兩姓人家,約300人。走進村子,你可見他們的上衣均無領子,袖子略短,下衣襠寬。他們喜愛吃米,主食常常是蘿蔔、白菜夾肉燜米。
他們以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為祭灶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用糯米染紅的頂子饃,以象徵其始祖原為有軍功之人。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為寒食節,這一天,村民們吃飯時不能見到太陽,還要穿上本族服飾,聚集在祠堂內唱歌、跳舞,以表達對在數百年前抗擊荷蘭殖民者入侵鬥爭中犧牲的先祖的祭祀和懷念。
在婚喪嫁娶習俗及輩份稱謂上,他們至今仍保留着台灣原住民的許多習俗。結婚時,新人不能坐車,要用轎抬;新人下轎時,用畫有八卦圖的竹篩罩在頭上。村裏至今還保留着一頂用於嫁娶新娘的花轎。人死後,多把棺木橫放堂屋,出棺時,與漢族不同,小頭朝前。棺木裏要放上一塊小木板,象徵幫助死者漂洋過海回到台灣故鄉的帆船。在更深人靜雞不叫狗不咬時,悄悄送亡靈上路,這是因為他們害怕死人的靈魂被當地城隍阻攔,無法回到遠在大海彼岸的故鄉。在稱謂上,他們叫“爹”為“嗲”,叫“媽”為“呢”,叫“爺”為“公”,叫“奶”為“馬”,叫“姑”為“高”,叫“哥”為“香”。
“台灣村”的居民們數百年來互相通婚,許多人家便互為親戚,村民之間關係極為融洽。誰家有了婚喪嫁娶之事,全村男女老幼出動幫忙。某家供養不起學生,全村人“湊份子”集體供養;學生考上大學,送行的一路上囑咐要好好學習,多為國家作貢獻,一直能送出數裏之遙。
村裏居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關係,最感興趣的話題是祖國統一。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劇《滄桑百年》,村裏大人小孩每天都按時收看。
2002年,鄧州市借陳氏台灣原住民紀念其始祖依那思羅誕辰365周年之際,投資數百萬元,修建了集觀光旅游與農業綜合開發為一體的“阿里山風情園”。游人觀賞着台灣村牌坊、台灣閣、媽祖廟、始祖塑像等20余處勝跡,恍若走進台灣阿里山區台灣原住民的聚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