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賢相李賢
李賢(1408—1466),字原德,明鄧州(今鄧州市)人。明宣德七年(1432年),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到河津等地視察蝗災後,授吏部驗封主事。正統十年(1445年),升任考功郎中,後任文選郎中。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英宗被擄,李賢脫難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代宗視為座右銘。又論述戰車火器好處,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次年又遷吏部右侍郎。李賢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經驗,編為《鑒古錄》,給代宗作為施政參考。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後,遷賢為翰林學士,入內閣,升吏部尚書。天順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李賢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賢,李賢意見多被採納。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賢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即位,晉賢為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李賢經常規勸憲宗,要親賢遠姦,勤政愛民。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李賢染病不起,十二月病故。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號文達。李賢所著《鑒古錄》、《體驗錄》等均已不存。《天順日錄》、《古穰文集》等書收入《四庫全書》,尚留傳於世。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