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知府高叔祥
高叔祥(1750—1807),字業瑞,號菊圃,清鄧州(今鄧州桑莊鄉尹集村)人。父高名士,號思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曾任安徽祁門縣令。叔祥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領鄉薦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及進士第。家居等候補缺時,設館留古寺龍溪書屋,又掌教“春風書院”。嘉慶元年(1796年)後,歷任福建省海澄、龍溪、詔安縣令,廈門同治和漳州知州、建寧知府等職。高叔祥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卓有政績,其赴任廈門時,詔安百姓繪《攀轅圖》以示挽留之情。嘉慶十二年(1807年)四月,任台灣知府。到任後,即清剿外敵,消滅盜匪,迅速安定了社會秩序;招募游民墾荒,興修水利,疏通河道,發展農業生産;將大陸的綠豆、芝麻、煙葉等優良品種,引進台灣種植,並招募大陸老農到台灣傳授栽培技術;倡導漢族與當地高山族通婚。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逝世,其子高殿舉扶櫬歸裏,葬於祖塋。今台灣之高公墓是台灣人民為懷念他而建的衣冠冢。叔祥有六子,次子殿舉為舉人,曾任江西永豐令。殿舉子振宛、振洛俱為道光年間進士,振宛任山西潞安府知府,振洛任雲南廣南府知府。鄉里有“一門四進士”之譽。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