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生動物用“腳”為河南生態治理點讚

野生動物用“腳”為河南生態治理點讚
野生動物用“腳”為河南生態治理點讚

  新華社記者牛少傑

  寒冬來臨,一批又一批大天鵝“攜家帶口”,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回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們將在這裡“舒舒服服”地度過整個冬天。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上空飛翔(11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十年前天鵝還很少,但這些年越來越多,現在監測到約一萬隻。”該保護區三門峽管理處負責人董帥偉説,天鵝對水質很“挑剔”,天鵝數量增加與濕地生態環境變好分不開。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棲息(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近年來,三門峽市加大濕地恢復和修復力度,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據董帥偉介紹,“我們在天鵝活動水域適量種植水生植物,不但凈化了水質,也為大天鵝越冬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上空飛翔(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河南省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黑鸛、中華秋沙鴨等種群也在擴大,還有一些“絕跡”多年的陸生野生動物也開始“頻頻露面”。

  2017年,河南太行山區頻繁拍攝到野生金錢豹,2018年初首次拍到金錢豹群體活動影像,同年11月又首次拍到野生幼崽。此外,原麝、黃喉貂、西伯利亞狍等珍稀動物也被抓拍到。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嬉戲(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野生動物又‘回來了’,説明我們的保護起了作用,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干擾得到有效控制,棲息地更適宜野生動物種群恢復。”河南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卓衛華説,監控畫面顯示有的豹子“吃得還挺胖”,多種野生動物數量增加,也説明森林覆蓋和濕地環境等生態條件在整體改善。

  這是紅外相機在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的林麝(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河南省林業局供圖)

  據河南省林業局統計,河南共有濕地面積941.92萬畝,2017年與2007年相比,森林面積凈增1295.8萬畝,2014年至2018年森林覆蓋率提升2.6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河流水質不斷改善,截至今年10月,省轄市建成區150處黑臭水體中已基本消除109處,縣城建成區174處黑臭水體中已基本消除127處。

  “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很敏感,其中不少是當地生態質量的指示物種,種類和種群規模是區域生態環境最直接的反映。”鄭州師範學院生物學教授李長看説,野生動物的“集體回歸”,説明區域生態涵養功能在持續恢復。

  這是紅外相機在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的紅腹錦雞(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河南省林業局供圖)

  得益於河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重新活躍於山野河湖,伴隨而來的還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這是紅外相機在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的金錢豹(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河南省林業局供圖)

  “人們生態保護意識在逐步增強,對野生動物越來越友好,現在群眾一旦發現有野生動物需要救助,便會立即給我們打電話報告。”卓衛華説,下一步還是要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動物不會説話,卻會用‘腳’為生態環境質量投票。”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