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雒應良
來到絨花盛開的桐柏山,我有一個心願,可否找到我在青少年時期讀過的小説《桐柏英雄》和看過的電影《小花》裏“小花”的生活原型或人物?新時代的“小花”又在哪?於是,兩天來想到的、聽到的、看到的幾組畫面常常在我的眼前浮現:
……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由於革命暴動失敗,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潔的女兒董紅果(小花)寄養在剛剛失去女兒小花的趙永生家。革命的種子在桐柏山區生根開花結果,綿延瓜瓞。
……危峰兀立的懸崖絕壁,女遊擊隊員何翠姑(小花)雙膝跪在陡峭的石階上,抬着受傷的解放軍戰士趙永生向山頂攀爬,瀝瀝鮮血染紅岩石。一陣清風掠過,伴隨着悠揚的樂聲,主題曲《絨花》迴響在松濤奔涌的群山之中,自此紅遍大江南北。
歲月輾轉,時光如花。2018年8月,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人稱“黑妮兒”的村黨支部書記鄧克峰正奔跑在去查看一戶軍烈屬房屋安全的路上。傾盆大雨抽打着溝溝嶺嶺,忽明忽暗的雷電無情地撕裂着天空。她深一腳淺一腳在路上跑着,跌倒了再爬起來,涼鞋崴斷在泥裏,乾脆用手拎着,光着腳往返四公里……
“桐柏這塊紅土地,既有革命戰爭年代的小花,又有新時代的小花。桐柏處處有小花!”在吳城鎮陳留店村村委會,陪同的桐柏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杜福建充滿自豪。“你看,這又是一朵小花!”説着,他給我介紹站在面前的桐柏縣吳城鎮陳留店村黨支部書記鄧克峰。
5月27日,鄧克峰在桐柏縣吳城鎮陳留店村村委會辦公。 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你好!我當支部書記才兩年多,資歷淺,經驗少,為鄉親們服務還不夠,性子也急。這不,眼下旱情厲害得很,正在為澆水的事着急上火呢!喂!請講……水泵到了嗎……抓緊拉過來架上……”還沒等我接上話,鄧克峰連自我介紹帶接電話佈置工作,一連串的工作節奏緊張而不亂,快人快語如連珠炮沒有間歇,讓人應接不暇。
眼前的“黑妮兒”,高挑個兒,齊耳短髮,莊稼地里長期風吹日曬,皮膚黑中透亮,結實而健美。一身橘紅色的志願者上衣和紅色帽子,使她身上充滿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氣。若不是眼見為實,我很難把眼前這位女青年與一個一身泥巴一身汗、風風火火為群眾跑腿辦事、脫貧致富而操勞的村黨支部書記&&起來。
5月27日,鄧克峰在陳留店村茶園基地查看夏茶採摘情況。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我原來不叫鄧克峰,是一個偶然的原因把我與哥哥的名字替換了。”這也難怪,一個80後的青年人怎麼就擔起了2800口人村子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擔子?一個名字就註定了她攀登的將是一座又一座險峻的山峰。
5月26日,鄧克峰(左一)與村民交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關鍵時刻要頂得上去!要不,對不起鄉親們!”説起當時擔任村支部書記的前後經過,鄧克峰恍若昨日。2017年10月,老支書因病去世,此時,精準脫貧正處於攻堅階段,鄉親們眼巴巴盼著領頭人帶着他們繼續幹。“她年輕、火辣、幹練,形象好,工作主動,爭勝心強!”鎮村幹部和村裏黨員異口同聲推薦她;“黑妮兒行!她辦事公道,有能力,知道關心俺、疼俺。”村裏群眾紛紛誇她。2018年4月,鄧克峰由村婦委會主任被選舉為陳留店村黨支部書記。
5月27日,鄧克峰(右)與村民在田間地頭交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壓力真大啊!陳留店村位於桐柏山淺山丘陵區,土地並不肥沃,村民致富門路有限。全村774戶群眾,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9戶288人,咋辦?沒別的,只有幹、試、闖!”桐柏的紅薯産量大、鏈條長、效益好,陳留店村是否也能種?鄧克峰決定自己先試試。她自己投資承包耕地60畝,全部種上了紅薯,並有言在先,如賺錢,歸村裏的;如賠錢,算自己的。沒想到勞累一年下來,自己辛苦不説,還真賠了一萬多元。“賠點兒沒啥,為群眾交點學費也值。”鄧克峰每次都這樣算她的虧盈帳。
5月26日,在陳留店村西瓜種植基地,鄧克峰(右)在詢問村民西瓜收益情況。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種紅薯不行,種茶葉呢?過去,村裏有一些群眾種植少量茶葉,但規模小、不連片、效益差,難成氣候。鄧克峰通過調研,覺得大規模發展茶葉經濟前途廣闊。但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手、缺銷路。在組織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免費培訓技術、承諾保護價收購同時,鄧克峰用典型引路——多次登門拜訪鼓勵有種茶技術和經驗的老黨員王業奎,動員他擴大種茶面積,激勵他引領全村發展茶葉經濟。老王不負眾望,一馬當先,把茶園種植面積擴大到70余畝。目前,全村種茶戶60余戶,茶園面積由兩年前的20多畝迅速擴展到近千畝,種茶畝均收入3000元以上。“下一步我們還要再發展茶園500余畝!”炎炎烈日下,鄧克峰指着陳留店河兩岸興奮地規劃着未來的藍圖。
5月26日,在陳留店村茶園基地,鄧克峰(左)在詢問村民夏茶採摘情況。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看到一些村民靠種植苗木花卉致了富,鄧克峰把目光瞄向了村南部的大片貧瘠黃土地,決定把村南打造成為陳留店的“大花園”。她積極動員村民為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協調相關事宜,使花卉苗木種植面積由原來的不足40畝擴展到目前的400余畝,並計劃再連片發展600畝左右,把千畝園林的設想變為現實,僅此一項將有8個村民小組200余戶農民從中獲益。事非經過不知難啊!當時流轉土地時群眾簽字現場的情景令人難忘:“到底怎麼樣啊,有把握嗎?”“唉,黑妮兒在哪兒?”一説要丟掉土地,群眾心裏沒有底兒,遲遲不敢簽字。眾人東張西望間,鄧克峰來到了簽字現場。“簽!有‘黑妮兒’在,我們心裏有底!”“有這樣的支部書記,我們有信心!有這樣的支部書記帶領下的群眾基礎,我們對未來的合作更有把握!”前期投資3500畝苗圃的總經理信心十足。
5月26日,在陳留店村花卉苗木基地,鄧克峰(左二)與村民一起除草。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鄧克峰有“兩寶”:志願服、理髮包。“這是我為群眾服務的醒目行頭和工具。” “黑妮兒”自豪地説。“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往往半夜剛忙回來,凌晨又要駕車去接人。火車站附近負責防疫的同志,見到我都會打招呼。穿上志願者服裝非常‘顯眼’,往那兒一站,歸來的村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多好啊!”鄧克峰開心地説。無論白天與夜晚,鄧克峰的手機24小時處於開機狀態。“夜裏也不能關機,萬一群眾有事呢?”。果然,一天夜裏,河坎組一村民打電話給鄧克峰,説她的公婆因有精神疾病,不小心掉進了水井裏,隨時有生命危險。鄧克峰立即趕到出事地點,在消防隊人員的幫助下救出了老人。
疫情防控期間,村民理髮成了老大難。鄧克峰拿起理髮包走巷串戶為群眾理髮。嘿!沒想到“黑妮兒”還有這門手藝!“黑妮兒”的理髮水平,與專業理髮師不相上下哩!剛理過發的王富榮摸着乾乾淨淨的臉龐樂滋滋的。
5月27日,鄧克峰(左)在給村民理髮。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黑妮兒是無私的,黑妮兒是公正的,黑妮兒是俺們大夥的黑妮兒!”村裏老少爺們提起鄧克峰無不翹首稱道。我當然讚許鄉親們這些發自內心的評價,但聽鄧克峰發自內心的一段話後,似有新悟。“父親在我未滿周歲時突發腦溢血癱在床上,母親為父親治病終日奔波,餓得哇哇直哭的我靠吃鄰居家四嬸的奶長大。最困難時,一位大爺挑着扁擔走家串戶收來鄉親們伸手幫助的食物和衣物接濟我和哥哥……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
一朵迎風綻放紅火浪漫的絨花!其花絲如松針,潑灑自如;其花型如羽狀,神采飛揚,一簇蔟,一片片,燦若雲霞。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這首歌唱絨花的歌曲既是一首歲月之歌,也是一首青春之歌,更是一首英雄之歌。戰爭年代的桐柏山“山山埋紅骨,嶺嶺皆豐碑”,無數個充滿着血和淚的“小花”奮起反抗爭自由。和平建設時期特別是新時代的無數個“小花”在追求美好生活、追逐夢想中再次綻放出絢麗的青春芳華。
這是6月11日在桐柏山拍攝的絨花。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離開桐柏的路上,穿行於連綿起伏的峰巒,腦海裏時常浮現出董紅果(小花)、何翠姑(小花)、紅25軍長征時在磨溝的七名紅軍女戰士以及幾天來遇見的鄧克峰、王崇霞、陳秋月、張長鴿、付曉麗等多個“小花”。無數個鮮活的“小花”形象與眼前如夢如幻的絨花相映,平添幾分意境。遠處傳來的《絨花》歌曲聲聲動情懷,嫋嫋如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