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位於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平方公里,轄9鎮7鄉,總人口4
2萬。千里淮河於此處發緣,南北氣候在這裡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集天地之精華,匯山水之靈氣,桐柏大地風光如畫,資源密布,百業興旺,人傑蹤頻。
自然資源以礦産、旅游、林業、畜牧、漁業、土特産六大優勢馳名,被稱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發現礦産5
6種,原礦價值4000億元以上。其中,潛在巨型金礦床有待開發,超大型天然鹼礦床儲量位居亞洲第一,銀礦床全國最大,含礦物質極其豐富圖的礦泉水國內罕見。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為省級景區,面積78平方公里,與淮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合有分,。內有景點100多處,北國風骨與南方韻味集於一身,絢麗多姿,如夢如幻。生態環境良好,有維管植物1778種,菌類30多種,脊椎動物300余種,多個區係和成份的物種共存共榮,被專家稱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林地面積12
0萬畝,其中板栗基地2 0萬畝,“兩松”(火炬松、濕地松)基地25萬畝。草場12
9萬畝,可載畜15萬個黃牛單位。水面28萬畝,水産養殖潛力巨大。桐柏大棗個大(單果均重
50克)質優,為國內珍稀良種。桐柏茶葉歷史悠久,唐代即為著名茶區。中藥材1000余種,品質優良,切面獨具清晰菊花狀紋路的桐桔梗被譽為。“桐參”。
改革開放以來,桐柏人民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工業主體、林牧兩翼、旅游帶動,科教興縣”的經濟發展戰略,銳意改革,強力開放,搶抓機遇,艱苦創業,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活全面進步,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先後獲得“全國科技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等稱號,形成林果、畜牧、茶葉、中藥材四大涉農支柱産業和金銀、鹼化工、機械電器、非金屬、石材、農林特産品加工六大工業産品系列。林業生産先後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科技興林示範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經濟林産業建設先進縣”等稱號,南江黃羊的養殖推廣成為江北第一縣,淮源牌系列茶葉再續古老茶區的輝煌,創國家級名茶品牌。工業産品中有20余種分別在國際上獲獎或被評為國優和省部優産品,係萬兩黃金縣,樂神飲料、松花蛋、山野菜、中藥材等土特産品成為出口創匯的名牌。近數年來,桐柏人民以更加振奮的精神,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大踏步進行現化建設,投資環境全市最好,招商引資規模和效益全市第一。和內蒙古遠興公司合辦的安棚鹼礦,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年創稅利4000萬元。縣城建設一年一個&階地向園林、生態的目標邁進,先後獲得河南省“城鎮‘三優杯’競賽先進縣城”、國家建設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等稱號,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服務網絡環環相扣,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處所。縣境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淮源文化,盤古文化,《西游記》文化源遠流長,蘇區文化獨樹一幟。桐柏皮影富有特色,其實物在國家美術館和香港等地展出。桐柏山歌魁力四射,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教育事業面貌日新,獲得“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縣”等稱號。為祭祀淮瀆神建在淮源的淮瀆詞為全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廟宇之一,&&禪寺為佛教臨濟宗白雲係祖地,水簾寺為豫南名剎。這些,構成了獨特的淮源文化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物華天寶、民風純樸豪爽的桐柏,是是歷代人傑頻蹤之地。大禹、秦始皇、朱元璋、康熙、乾隆與這裡縷縷相連,王禪修道,張良辟穀,魏廷、朱序等桐柏籍猛將、謀士屢立戰功,李白來此賦詩,醫聖山中採藥,留下許多佳話。1925年,桐柏的仁人志士接受馬克思主義,建起南陽第一個中共支部,桐柏成為全省10個蘇區縣之一。其後,又相繼成為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根據地,毛澤東千里矚目,劉少奇在桐柏運籌帷幄,李先念於淮源躍馬馳騁。反映桐柏革命鬥爭歷史的小説《桐柏英雄》及由此改編的電影《小花》裏的眾多人物原型在這裡度過卓絕的戰鬥歲月。20世紀末,桐柏的李明鳳、成為中國女子散打第一人,威震國際武壇,有“故事簍子”之稱的農家婦女曹衍玉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故事家”稱號。
綜上所述,淮河源頭的桐柏堪稱令人神往之地。為展示其富麗而又充滿活力的姿容,給海內外賓朋客商選擇興業、觀光、居家去處提供參考,合力開發淮源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