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在抗日戰爭"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了父母雙亡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倆。當時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對姐妹倆精心照料,並派人專程將她們護送到仍在交戰中的日本兵營。聶帥救助日本孤女的佳話傳遍了全世界,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見證。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也是“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獲救62周年。前不久,美穗子來到石家莊,祭拜恩人、尋訪故地,再次播下了中日友誼的種子。


                     文 字:新華網河北頻道江山 高魯劍   石家莊日報柴衛華 簫玉
                  攝 影:沙飛 王律 曉天
                 
制 作:新華網河北頻道網絡編輯  王東宏

   “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當
年坐在籮筐裏吃梨。

    “22年了,終於能再次踏上這塊給予我第二次生命的故土,實現我多年以來的心願,激動之情難以言表。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感謝當年曾救護過我的恩人們,我願用我的全部身心,為中日友好,為我的家鄉日本都城市和這裡人民的世代友好盡綿薄之力……”今年8月,在河北省平山縣等地幾個與“日本小姑娘”有過難解之緣的村莊,66歲的美穗子一再對給予她第二次生命的人民表達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自1980年應聶榮臻元帥之邀來華後,美穗子曾數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但一一拜訪當年她和妹妹獲救、療傷、被撫養的地方,尋訪、祭拜舊時恩人,這還是第一次。日本日中友好協會宮崎縣都城市支部長來住新平先生和都城市議員東口良仲先生陪同前來,日本共産黨《赤旗》雜誌社記者也隨同採訪。

美穗子寫給封奇書的信

                  “安息吧,封叔叔!”“感謝您,永遠的奶娘!”

    今年8月19日,美穗子一行乘車出平山縣城西行,沿着太行山區的彎彎山道,來到地處深山區的小山村--平山縣中古月村。62年前,就在這裡,八路軍小戰士封奇書負責照料4歲的美穗子,並親自護送她到聶司令的前線指揮部--井陘縣洪河漕村。
    如今,山水依然,封奇書老人卻已過世,就葬在離中古月村不遠的北冶鄉。聽説當初老人救護過的"日本小姑娘"要來,封奇書老人的女兒、女婿早早等在村頭。他們要帶着美穗子去父親墳前祭拜,以了美穗子多年的心願。
在封奇書老人的墓前,美穗子深深鞠躬,淚水模糊了視線,62年前難忘的一幕再次浮現在眼前--
    1940年8月,八路軍機槍手從井陘礦區東王舍車站(今新井車站)炮火中救出了美穗子姐妹倆。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戰委會主任袁心純領着美穗子,送到了小戰士封奇書面前。由於戰爭的驚嚇和陌生的環境,4歲的美穗子流露出呆滯、驚疑的目光。看著可憐的小姑娘,善良的封奇書禁不住一陣心疼。這位年僅17歲的“叔叔”,認真地當起“保姆”來。他給美穗子洗臉喂飯,帶領美穗子游山玩水,到河邊捉魚,採野花,撲蝴蝶……有了封叔叔的陪伴,美穗子迷茫的小臉上漸漸露出了快樂天真的微笑。

    時過不久,封奇書接到上級指示,要將美穗子姐妹倆送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駐地井陘縣洪河漕村,爾後再將孩子交還日軍安置。
   這天,封奇書一大早就起床忙着給姐妹倆準備,帶了一大堆好吃的,怕路上熱壞了孩子,給小姐妹倆找了兩頂小草帽;怕路遠孩子在筐裏坐著難受,還特地在筐下墊上厚厚的一層麥秸,中間鋪上油布,上面還墊上了小涼蓆。要上路了,人們依依不捨地送到村口,凝望著挑筐裏的一對日本小姐妹,默默地祝她們一路平安。時值8月,天氣還很熱,封奇書和兩個護送的農民互換擔子,曆盡艱辛,經過米湯崖,越過黑水坪,穿過棗林口,終於在第二天下午,把姐妹倆安全送到了聶司令的前線指揮部--洪河漕村。
    美穗子姐妹被救時,尚在襁褓中的妹妹年僅7個月,先後有好幾位中國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喂養過這位日本嬰兒。但不想妹妹送回日本兵營後不久,病死在石家莊的醫院裏。1980年美穗子來華時,曾到平山縣中古月村,探望過當年妹妹的奶娘陳文瑞老人。陳文瑞老人的二女兒齊建華告訴記者,母親生前常念叨起"百團大戰"期間奶過一個八路軍送來的日本小妮,沒幾天就又送走了。當時母親剛剛生了一個小女孩,只是沒多久夭折了,所以對這位異邦嬰兒有一種勝似親人的情愫,每想起來,就像看見了自己的骨肉。
    1982年陳文瑞老人過世了。此次美穗子前來,再也不能看到奶娘親切的面容了,只能到墓前祭拜,告慰老人的在天之靈。那天,沿着蜿蜒的山路,美穗子一行來到陳文瑞老人的墓前,奉上果品紙錢,燒一炷香,昔日的"日本小姑娘"低首膜拜,心裏默念:“謝謝您,我永遠的奶娘!”

    1940年8月,聶榮臻司令員與4歲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

 

    聶榮臻司令員當年與“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告別。

                              “願中日永不再戰”

    “這就是你父母當年的遺物,許多年來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親手交給你,了卻哥哥李明崗臨終前的遺願,今天總算如願以償了。”8月20日,在井陘礦區東王舍村,62歲的老人李明秀對美穗子坦陳心跡。一個白色的小茶杯和一個紅漆茶盒,就是李明秀的哥哥李明崗保存多年的美穗子父母的遺物。
    地處井陘礦區的東王舍村煤炭儲量豐富,早在20世紀初期這裡就興建了採煤場和火車站。“七七”事變後,井陘礦區被日軍佔領,美穗子的父親加藤清利攜妻女來到中國,在東王舍車站當副站長。20歲的李明崗被迫來到車站給加藤清利當傭人,常常帶着年幼的美穗子玩。後來,日軍為了阻止八路軍進攻,炮轟東王舍車站,加藤清利夫婦被炸死。加藤清利的一個櫥櫃、五個茶杯、一個盛茶葉的鐵盒和衣服及黃呢軍用手套等物品,被李明崗保存了下來。
    1980年,當年的“日本小姑娘”在日本被找到的消息傳到東王舍村,李明崗就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親手把這些遺物交給美穗子,以解她對父親的思念之情。但這一願望竟成了老人永遠難以實現的夢想。

    睹物思人,美穗子百感交集,但她&&老人的厚意她心領了,那些物品還是由李明崗老人的家人保管吧……
    美穗子一行還專程前往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祭奠死難的中國礦工亡靈。“萬人坑”是日軍侵華的一個鐵證。這裡埋着被累死、打死、折磨死的數萬名中國礦工的屍骨,其中大部分死於日軍侵華期間,日寇掃蕩邊區時殺害的抗日軍民也有很多人被扔到“萬人坑”中。
    低沉的哀樂聲中,美穗子一行手捧花圈,向埋有慘死在日軍皮鞭、刺刀下礦工白骨的“萬人坑”墓鞠躬祭拜。花圈兩邊白色的輓聯上,來住新平先生題寫了禱詞“祈求世界和平,願中日永不再戰”。表達了美穗子及所有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的心聲。

 
 

    “聶帥精神永駐洪河漕”

    井陘縣城西約40公里,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個小村莊----洪河漕村,62年前,這裡見證了聶榮臻司令員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大將風範,也留下了他救助日本孤女的千古佳話。
    沿着陡峭的山路盤旋而上,濃密的樹蔭下,一處簡陋的農家小院靜靜地坐落在山坡的洼地裏。誰能想到,這裡竟是當年聶帥指揮千軍萬馬的前線司令部所在地。如今,小院已成為百團大戰紀念館。
    聽説美穗子要來,79歲的李化瑞老人早早迎在門口。當時17歲的他是兒童團團長,全國解放後,他成了井陘縣第一任文化局長,專門負責對革命歷史的文物和收集。
    “小時候我見過你,還拉過你的手哩!”老人握着美穗子的手,親切地説,“你那時老愛扯着聶司令的褲腿。聶司令特別喜歡你,讓人專門買來梨削給你吃。”説完,引領着美穗子走進屋裏,指給她看墻上陳列的當年聶帥與四歲的美穗子的合影。
    這是一間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石砌小屋,四面墻上挂滿了當年戰地記者拍攝的記錄“百團大戰”的歷史照片。屋子西南角的玻璃櫥櫃裏,擺放着當年挑送美穗子姐妹用過的籮筐等物。屋子北面墻的正中,當年的著名攝影記者沙飛拍攝的一組照片分外顯眼--身穿條紋衣服的小美穗子或站在聶司令身邊,緊緊拉着他的手,或坐在籮筐裏,嘴裏啃着雪花梨。

    1980年7月,美穗子和全家來華面謝聶榮臻元帥。

    當時村裏的百姓因為被日本鬼子糟蹋慘了,對日本鬼子恨之入骨,聽説送來兩個日本小孩,群情激憤,紛紛拿出剪刀、錐子等工具湧來,一是想看看八路軍怎麼處理這兩個小孩,二是想親手從日本人身上挖一塊肉解解恨。是聶帥做了群眾的思想工作,後來鄉親們想通了,紛紛照顧兩個小孩,臨送她們走時還從家裏拿來雞蛋、紅棗等好吃的。
    李化瑞回憶道:“當時聶司令説,孩子是無辜的。應該讓所有人明白,敵人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同胞和兒童,但是我們絕不能傷害這些無辜的孩子和日本人民。”
    翻譯把這些話譯給美穗子一行,來住新平先生激動地在留言簿上揮筆寫下:“聶帥精神永駐洪河漕。”

 
 

          2002年8月,“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一行祭掃井陘礦區
   “萬人坑”。

           美穗子與來住新平先生在當年挑擔護送她的李化堂墓
       前祭拜。

 
 

                                           “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美穗子一行此次到石家莊,除了前來拜祭、感謝救命恩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推動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盡一份力。
    不論是在平山縣、井陘礦區還是在井陘縣,他們都代表日本都城市人民誠摯地表達希望與當地締結友好關係的強烈願望,並向中古月小學、東王舍小學、洪河漕小學捐款捐物。在洪河漕小學,美穗子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贈送給孩子們。他們還帶來了美穗子當年讀過書的都城市梅北小學的生活照片和美術作品,並和孩子們進行交談。

    來住新平先生激動地説,62年前,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八路軍卻對日本人的後代美穗子姐妹寬大為懷。聽説他們要來,熱情的日本都城市人民積極為這裡的小學校捐款,都城市市長、梅北小學校長還寫下了親筆信託他們帶來,希望同救助過美穗子的當地城市、小學永結同好。
    8月22日,要走了,美穗子眼睛裏再次涌出淚花。令她感動的是,中國老區百姓再次以寬廣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她,他們的熱情幾次令她潸然淚下。每到一處,樸實善良的鄉親們都捧上當地的土特産、精心收藏的字畫,小學生們精心排練了文藝節目,獻給遠來的故人。車開了,人們還依依不捨地送出很遠。
    美穗子伏在車窗的玻璃上,望著漸行漸遠的村莊和村口送別的人民,一次次淚流滿面:“別了,親人們!別了,我的第二故鄉!”(完)

    美穗子與井陘縣洪河漕村的鄉親們在“聶榮臻將軍送孤處”紀念碑前。

    相關鏈結:將軍與幼女          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
 

請點此將本文推薦給你的好友!  【打印本頁】 【發表評論

版權所有:新華網 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製作單位:新華社網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