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落子
  落子,由於是南皮人自己的藝術創作,特別受到當地人的青睞。 據傳,落子已有150餘年的歷史了,而楊八莊子的梅派落子則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左右就開展了活動,落子的興盛期是在清末民初。起初,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增減,服裝頭飾的更換,要完全依據人物、內容的需要而定。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落子已成為同等數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體舞。
  南皮落子從內容上看,大都表現為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並多在春節期間排練演出,表達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南皮落子的角色為"鞭"、"板"、"扇"。"鞭"為男性動作,"板"、"扇"為女性動作。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當地人也稱"小風流兒"。表演時是把幾支民歌連起來邊歌邊舞,演唱的民歌多達30余首,最常用的是《放風箏》、《茉莉花》等。在道具的配備上是"鞭"、"板"、"扇"的穿插配合。有時,也單獨用"扇"表演,顯得自然幹練,流暢大方,細緻入微。武落子是在文落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地人也稱"大風秧歌"。表演時只用"鞭"和"板",不用"扇"。南皮落子由於吸收了民間武術和古典戲劇的一些表演特色,所以表演時熱烈健壯、歡快豪爽。
炮打五隻船
  "炮打五隻船"流傳於新樂縣的香城村,由五人各架一隻小船聯結成一條大船進行表演。當表演達到一定火候時,三聲炮響,在煙霧的籠罩下,大船分成五隻小船,獨立起舞,從而把舞蹈推向高潮,故名炮打五隻船。據傳,炮打五隻船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從定州、邢州傳入香城,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每逢春節它便活躍在民間舞隊之中。
  炮打五隻船,最初是由4隻小船和1頭小毛驢聯結在一起組成一條大船,騎驢的表演者扮彩旦,在4隻小船中間做逗趣、滑稽相,以烘托氣氛。後來為了演出方便,藝人們又將小毛驢改為一隻比其它船短66厘米、窄15厘米的小船,使整體更加合理,從而成為現在所見的炮打五隻船形式。
  炮打五隻船唱詞和曲調無一定規範,全由架頭船的"漁翁"隨意決定。一般是,頭船領唱一句,其他人接唱第二句,或大家合唱一句。演唱的形式和跑"圓場"的時間也由頭船靈活掌握。炮打五隻船的角色:一號船扮為"漁翁",五號船扮為"彩旦",二、三、四號船扮為"花旦",5名趕船者均扮成"醜"角。
  炮打五隻船的音樂唱腔採用民間曲牌和河北梆子腔。唱腔按舞蹈的情緒變化分為小曲小調、專腔專調兩種。小曲小調以《茉莉花》、《漁翁樂》為主,專腔專調指的是河北梆子腔,多唱《西廂記》中紅娘與鶯鶯的對唱,鶯鶯與張生的對唱。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笙、笛、嗩吶以及鑼、鼓等打擊樂。打擊樂一般在跑船或趕船者推船時使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