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建成數百萬畝林海
“綠色長城”護京津
6月2日拍攝的塞北林場一角。省林草局供圖
曾經的荒原變成了林海,乾涸多年的河道流淌着清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拓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形成的旅游資源讓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當地增資源拓財源。20多年來,我省在西北部壩上高原與壩下山區過渡地帶大力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形成了橫亙京津北部的“綠色長城”。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説起“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千松壩林場場長何樹臣説,該項目的實施,讓千松壩林場天然徑流量增加了131萬立方米,灤河源頭、潮河部分支流季節性斷流現象已一去不復返了。
豐寧千松壩林場是北京以北距離北京最近的一片人工森林,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核心區,也是護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1999年,作為“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的建設工程之一,千松壩造林工程啟動。20多年來,林場快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截至2020年底,林場累計實施工程造林116.09萬畝,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積近150萬畝。項目區裏,完整的生態體系已經形成,構築起京津北部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999年,我省開始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項目區位於我省西北部壩上高原與壩下山區過渡地帶,是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核心區域。
項目實施過程中,我省堅持“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標準、施工高質量、實現高效益”的“四高”建設方針,組建了張家口市塞北林場、豐寧千松壩林場、禦道口林場三個項目建設實施機構。同時,塞罕壩機械林場承擔了“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部分建設任務。2017年,我省建立了圍場灤河林場,保證了工程建設布局的完整性。
20多年來,項目區幹部群眾堅持造林綠化和附屬工程建設同步實施,建成了數百萬畝的浩瀚林海,形成了橫亙京津北部的沿壩“綠色長城”。
張家口市塞北林場建成了沽源、西壩、南灘、冰山梁和崇禮樺皮嶺共5個10萬畝示範工程區,在約1500平方公里範圍內,築起上百萬畝綠色生態屏障,狍子、狐狸等野生動物迅速繁衍,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造林機制不斷創新。千松壩林場創新推行股份製造林機制,當地村、農民和國有林場、牧場出地,千松壩林場負責造林,林木收益按相應比例分成,取得良好效果。
經過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和幹部群眾的艱苦努力,“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目前,“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區森林覆蓋率與1999年相比提高28.1個百分點,達到49.4%,植被蓋度超過90%,蓄水率由治理前的4.3%提高到5.9%,地表泥沙流失量減少8%,土壤沙化侵蝕減少6%,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得到提升
“近年來,我們種植了柞樹、花楸、紫葉稠李等闊葉樹種,以此來豐富樹種的多樣性,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更加健康,大大提升了森林的碳匯能力。”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於士濤説。
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稱為碳匯。“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以培育健康森林為目標,構築起“人防+物防+技防”的森林防火安全墻,讓森林“碳庫”更優質更穩定。
從2014年開始,我省以京冀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為突破,積極探索林草碳匯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塞罕壩機械林場、千松壩林場、禦道口林場等已完成多個森林固碳生態産品項目開發,實現價值轉化1600多萬元。
在森林之後,草原是第二大“碳庫”。
2023年8月,我省第四批降碳産品價值實現集中簽約儀式上,禦道口林場草原、濕地兩個固碳生態産品項目與鋼鐵、玻璃等行業多家新增産能的碳排放企業達成9.36萬噸交易量,成功實現價值轉化645.9萬元。
“優質環境變現,可以反哺林場的生態建設。我們把碳匯資金用於林場建設和生態修復等,不斷提升林場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承德禦道口農墾實業集團投資運營部部長劉玉華説。
近日,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森林碳匯量評估項目,通過河北省林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估。評估結果認為,“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取得了可觀的碳匯效益,且碳匯潛力巨大。
農民有了增收致富新路徑
“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帶來的不僅是生態價值和碳匯能力,更為周邊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據估算,20多年來,“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總用工量達到3000多萬人次,在增加當地農民勞務收入的同時,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
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幹水河工程區內,林海連綿、滿目綠意。“乾涸多年的幹水河,現在有水了。村民在河兩岸種上小甘藍、菠菜等,收入翻了好幾番。”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副場長李成華介紹,幹水河上下游出現了多個金蓮花、錯季蔬菜種植村,100多名村民回鄉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民靠着幹水河的清水增收致富。
依託林場豐富的旅游資源,千松壩林場“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區共引進投資3.6億元,新建規模度假區5處,扶持旅游專業村10個,新增農家院102個。
從塞北林場項目區穿過的草原天路,近年來聲名鵲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林場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餐飲、農家樂等産業,收入明顯增加。
隨着“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深入開展,項目區群眾一改以往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的不良生産方式,自覺加入到生態建設和保護中來。
“20多年來,綠色發展理念早已植根當地幹部群眾心中,科技興林、興牧、興農意識顯著增強,實現了‘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當地增資源拓財源’的項目建設初衷。”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記者 曹 智 通訊員 姚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