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IP如何賦能文旅産業
——來自涿鹿黃帝文化保護傳承懇談會
6月17日拍攝的涿鹿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的中華合符壇。河北日報記者 魏雨攝
閱讀提示
6月17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涿鹿黃帝文化保護傳承懇談會舉行。活動邀請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世界華人協會、駐京省級商會等機構嘉賓,共話黃帝文化保護傳承,發布和洽談文旅招商項目。
涿鹿的黃帝文化從何而來?又為何重要?在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和利用黃帝文化?在打造文化IP時,又該從何處着手?
特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桑幹河水潤萬物,千古文明開涿鹿。”6月17日,涿鹿黃帝文化保護傳承懇談會舉行,張家口市市長李克良的一句開場白點明了涿鹿的文化底蘊。
本次活動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活動圍繞黃帝文化保護傳承問題展開,併發布了文旅招商項目。來自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世界華人協會、駐京省級商會等機構的嘉賓參與招商洽談,並為涿鹿以及張家口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出謀劃策。
懇談會召開前,與會嘉賓游覽了涿鹿黃帝城景區。嘉賓一行人中,84歲的世界華人協會會長程萬琦,不但是同行者中年齡最大的,也是為數不多曾到過涿鹿的人。
“我1973年就到過涿鹿,尋根祭祖。時隔五十多年,再次來到先祖生活過的地方,我為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博大恢宏感到自豪。”程萬琦説。
當天,黃帝城景區還有一些海外華人游客前來祭拜。他們認真參觀景區內的一草一木,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話互相交流。
如今,對黃帝文化的認同吸引海內外華人來到涿鹿。涿鹿的黃帝文化從何而來?又為何重要?
黃帝城景區有一座地標性建築——中華合符壇,答案或許可以從這座建築中找到。
中華合符壇中央是巨型“九龍騰飛”雕塑,九條巨龍共托一珠,象徵中華兒女萬眾一心。56根民族團結柱簇擁在合符壇周圍,柱身繪製有各民族的生産生活場景畫面。
合符壇,來自黃帝“合符釜山”的故事。據《史記》記載,黃帝“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黃帝勝利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黃帝、炎帝、蚩尤的三祖文化,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一極。而‘合符’,象徵的是民族團結和融合。因此可以説,涿鹿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懇談會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
特色文化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甚至是旅游業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內涵。對涿鹿來説,黃帝文化具備了這樣的高度。
除了黃帝文化,涿鹿還有一張文化名片——桑幹河。
活動當天,與會嘉賓參觀了涿鹿縣博物館。博物館內,一張古人類生活足跡圖生動説明了涿鹿所在的桑幹河流域是人類早期生活的地域之一。在涿鹿,不但有自黃帝以來的文明史,桑幹河流域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還為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提供了研究和佐證。
近代,丁玲的一部《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再次擦亮了桑幹河這張文化名片。
桑幹河文化同樣也是涿鹿重要的旅游資源。這次懇談會上,涿鹿發布了桑洋韻動農旅招商項目,該項目位於桑幹河東部沿岸,毗鄰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和丁玲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根據規劃,將打造集紅色文化、農業觀光、涿鹿小院於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文化資源豐富也是張家口文旅的特點。本次懇談會上,張家口發布的10個文旅項目中,包括萬全右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二期)、蔚縣非遺文化産業園項目、張家口古城文化旅游保護開發項目,這些項目都與張家口的長城文化相關。
“張家口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産業提供了基礎。”張家口市文旅局副局長石少華&&,更為重要的是,要將這些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好,為張家口旅游産業賦能。
IP是文化旅游的代言人
懇談會上,涿鹿縣政府與世界華人協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成立中華文化保護與傳承專項基金。
基金成立後,除了用於支持涿鹿黃帝城及周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還有一項重要用途,圍繞涿鹿的黃帝文化打造優秀歷史文化IP。
打造文化IP的意義是什麼?
“旅游業發展的底層邏輯有兩個,壟斷性和核心吸引物。從底層邏輯看,涿鹿黃帝文化具備這兩個特徵。但是文化資源要轉變成旅游資源,還需要凝練成IP或者品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規劃部主任劉周&&。
劉周進一步解釋,IP形像是文化資源獨特的符號和標誌,能夠提高游客對一地文化的認知度和記憶性,IP可以説是文化旅游的代言人。
一位駐京商會的嘉賓&&,自己常年生活在京津兩地,提到張家口旅游,只對崇禮的冰雪旅游有了解。至於涿鹿,知道這裡有三祖文化,但是對涿鹿的印象還不聚焦,了解還不多。
這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一地文旅的“賣點”還不夠明顯,需要打造更多特色鮮明的場景,在文化方面則需要打造更多特色IP和品牌。
什麼樣的IP能吸引人?
“著名歷史學家蘇秉琦先生對涿鹿有過這樣的評價:‘看一百年的中國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國到北京,看兩千年的中國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國到涿鹿。’因此,把五千年和涿鹿黃帝文化綁定是打造文化IP的一條思路。”黃帝城景區管理方、達華工程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顧問劉燁説。
劉燁&&,如果能把五千年和涿鹿&&起來,讓人一想到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想到涿鹿,這個IP就能立起來,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圍繞打造黃帝文化IP,參會嘉賓&&,河南新鄭、陜西西安都有黃帝文化,它們分別圍繞黃帝出生地和黃帝陵打造文化特色。而涿鹿是黃帝建功立業的地方,圍繞這個內涵打造IP,既能突出自己的特點,賦予黃帝文化獨特的意義,又能成為吸引游客的“賣點”。
好的文化IP,會為旅游業帶來“潑天”流量。在張家口,文化IP的作用正在顯現。
從今年春節一直到“五一”假期,萬全右衛城火出了圈,單日最高接待人數超10萬人次。萬全右衛城的火爆是“城因戲火”“借戲出圈”。所謂的戲,指的是景區推出的兩部沉浸式實景演出《大道迴響》《大明1625》。
“這兩部戲,分別以張庫大道的貿易互市和‘京西第一衛’萬全右衛城為歷史背景展開,是利用長城文化資源打造出的特色IP。”石少華説,這兩部戲在保留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新表演形式,通過戲劇、歌舞、影視特效、威亞表演等展現方式,生動再現萬全的“明清風華”,讓游客在藝術中感受萬全600多年來的變遷和發展。
位於張家口市區北部的大境門,這個長城上唯一被稱作“門”的關隘,在打造文化IP的過程中,與“萬里長城第一門”“大好河山”等意向結合,對游客構成了很強吸引力。大境門也成為張家口文旅的一張名片。
“這次張家口市和涿鹿縣都發布了有文化特色的招商項目,對這些項目的開發,首先要做好對文化IP的提煉,讓文化IP真正為文旅産業賦能。”石少華説。
找到文化IP的核心價值
“加強黃帝文化創意開發,打造文化地標和文化品牌,以文化振興帶動文旅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懇談會上,針對黃帝文化的開發利用問題,譚平如是説。
那麼,打造文化IP該從何處着手?
劉周認為,無論是把五千年文化和涿鹿黃帝文化深度綁定,抑或更進一步,將涿鹿是黃帝建功立業的地方作為文化IP打造,都是合理的思路。“打造文化IP核心是找到文化的核心價值。”
劉周舉了一個例子。他們團隊曾為懷來縣新保安鎮做過文旅策劃,通過前期調查,他們發現新保安最大的資源是紅色資源。新保安戰役打響了平津戰役第一仗,這場戰鬥的勝利保護了古都北平的完整,對當時北平的和平解放意義重大。
“後期策劃中,我們抓住‘平津戰役第一仗’這個核心點,把新保安的紅色文化IP樹立起來,再圍繞這個IP,策劃紅色教育基地、幹部培訓基地等,以此帶動文旅産業發展。”劉周説。
確定了文化IP的核心價值,下一步需要圍繞這一理念進行強化。
今年4月11日,涿鹿對話,即涿鹿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進會舉行。這場對話,邀請了多個領域的學者參與,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不同角度,對涿鹿在中華文明早期發揮的重要作用展開廣泛、深入討論。
其實,圍繞三祖歷史文化在涿鹿開展的學術對話已有多年,活動在取得學術成果的同時,“涿鹿對話”也逐漸成為推進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文化大IP。
據了解,未來,“涿鹿對話”還將持續辦下去,讓“千古文明開涿鹿”理念更深入人心。
為了強化對黃帝文化的認知,涿鹿還將體育賽事與“涿鹿之戰”歷史故事結合。
今年元旦,涿鹿引進了“武林風”搏擊賽事,該賽事以“涿鹿之戰”命名,借助體育賽事的影響力勾連起人們對“涿鹿之戰”的歷史記憶。
目前,涿鹿正在打造“涿鹿之戰”文體旅産業品牌。通過舉辦馬拉松、搏擊、自行車等賽事活動,註冊品牌商標,開發生産以“涿鹿之戰”為主題的運動裝備。在實現經濟目標的過程中,為涿鹿打上深深的黃帝文化印記。
打造文化IP,還需要圍繞它建立多業態的文旅發展模式。
在懇談會上,有嘉賓指出了一種現象,北京的旅游大巴開到八達嶺,游客們多一半都下車了,再去懷來、涿鹿等地的游客不多。“可以密切京張文旅&&,賦予北京旅游線路更多張家口資源。”
“是單一的旅游業態阻擋了游客的腳步。”劉燁説,北京周邊的很多旅游景點,旅游形態單一,往往一兩個小時就玩完了。對游客來説,游玩不盡興;對旅游景點來説,除了一張門票,沒有其他旅游收入。想要留住游客,豐富旅游業態必不可少。
讓文化IP吸引人,讓豐富的旅游業態留住人。劉燁透露,在黃帝城景區接下來的規劃中,將增加研學項目、體育游玩項目以及文藝演出等,力爭把黃帝城打造成具有學習、教育、游憩等功能於一體的景區。
記者注意到,這次發布的文旅招商項目,普遍具備多業態經營的特點,項目將商業、休閒、教育、體育等多種形式進行融合。這些文旅項目的地域分佈,也逐漸由點連成線,構成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中的一部分。
“多業態的旅游經營方式可以讓游客留下來,産生消費,帶動文旅産業發展,由此一來,文化IP就能綻放出更持久的魅力。”劉周説。
■專家訪談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
講好中國故事,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6月17日,在涿鹿黃帝文化保護傳承合作懇談會上,就如何保護傳承好中華文化,記者採訪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
記者:您來過涿鹿多次,對這裡印象如何?
譚平:涿鹿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關鍵地帶。涿鹿之戰在這裡發生,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作用。由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組建的大型文明共同體出現。涿鹿歷史底蘊深厚,是中華文化遺産的富集地,也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一極。
記者:如何對以黃帝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源頭進行深度挖掘?
譚平:黃帝城遺址為我們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狀態和生産場景提供了依據。要堅定不移加強遺址保護,系統考證和梳理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價值意義和豐富內涵,為彰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挖掘新材料、提供新證據、闡釋新觀點。
除了做好深度挖掘,還要強化文物考古成果展覽展示。加強展覽策劃,豐富展示內容,創新展陳方式,打造精品展覽,講好黃帝、炎帝、蚩尤的歷史故事。
記者:當今時代,中華文明探源的意義是什麼?
譚平:加強對中華文明的考古發掘、探源研究,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不斷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的起源探索,還對提升海內外華人的敬祖美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文明探源,就是要講好涿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講好故事太重要了,好故事會讓文化傳播深入人心。
譚平:講好中國故事,不但要搭建文化傳承傳播的&&,還要善於選取角度,用有創意的方式完成溝通交流。
希臘神話中,由於希臘眾神野蠻生長導致大戰,大戰又導致族群大聯合,最終以宙斯神為共主的希臘城邦聯合組建成功。
炎帝、黃帝、蚩尤的戰爭,時間上早於希臘眾神大戰,更早組建了文明共同體。兩個故事的文明發生學原理相同,而希臘神話故事傳播得更廣。我建議可以創新角度講好涿鹿之戰的故事,讓它更容易被理解和傳播。
記者:在推進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上,可以從哪些方面創新?
譚平:首先強化科技運用,創新展示傳播手段,拓寬傳播渠道,發揮新媒體資源優勢,構建文化遺産全媒體傳播體系。
其次,要開展創新服務,增加文化遺址亮點看點,讓文化遺産更加可感、可見、可知,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記者:在拓展文化影響力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譚平:加強與國內外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豐富文化遺産傳播的內容、渠道、方式,構建中華文化展示傳播體系;以重大文化項目為牽引,整合文化資源、市場資源、政策資源、人才資源、生態資源等優勢,構建文化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的生態鏈條。(記者 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