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趙振清
縣長於山
灤平縣地處河北省北部,毗鄰京津、背靠遼蒙,是全省22個環京津衛星城之一。全縣總面積2987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200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總人口31.4萬。縣內交通便捷,京通鐵路、101國道、112線、京承高速公路貫穿全縣,西南距北京市區僅165公里。縣內資源豐富,山川秀麗,環境優美。目前,已發現可利用礦産30多種,其中釩鈦鐵礦資源遠景儲量達30億噸。這裡旅游資源獨特,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的世界文化遺産金山嶺長城是國家一級旅游景區;白草洼國家級森林公園,是華北地區自然植物群落保存最好的景區之一。境內有潮河、灤河、伊遜河和興洲河四大河流,是京津兩市的重要水源地。
灤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便是中原通往北方草原以及遼西地區的咽喉要塞。境內小興洲是和山西洪洞、蘇州閶門、江西瓦屑壩、湖北麻城孝感、山東棗林莊、廣東南雄珠璣巷、福建寧化石壁村齊名的中國歷史上八大移民基地之一和中國十大尋根聖地之一。漢代,域內設白檀縣,烽燧六&&,直通漁陽郡和右北平郡。《資治通鑒》中記載曹操曾"塹山湮谷,經白檀,歷平網"北征烏桓。遼代,灤平更是上京(瀋陽)通往南京(北京)的必經之地。"檀淵之盟"後一百年多年間,宋遼使節往來不絕,歷史名人包拯,文學泰斗歐陽修、蘇轍,科學巨匠沈括、蘇頌都曾在此留下深深足跡。歐陽修《重贈劉原父》詩中曾寫到"古北嶺口踏新雪,馬盂山西看落霞",生動地描繪了出古北口入灤平一帶宋遼驛路的風光景色。清代,灤平是皇帝往來北京與承德的必經之地,境內有禦路五條、行宮八處、敕建廟宇八座、官驛四所。因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一度為內務府直接管轄。自順治初年至嘉慶25年,皇帝北巡避暑和進行秋彌往返灤平230次,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和美麗傳説。
在鞏固傳統産業,實現礦産資源有效整合和礦業經濟科學發展的同時。我縣把全面對接京津,主動承接京津産業轉移作為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充分利用與京津,特別是北京的人緣、地緣、水緣優勢,搶機遇、爭朝夕,跑部委、進院校,建立了多領域、深層次的對接合作。與此同時,積極搭建産業聚集&&,規劃和實施了承接京津産業聚集區和旅游休閒文化産業園區建設,制定&&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了項目建設服務體系,打造了投資創業的良好環境。
"梧桐高樹立,鳳凰踏歌來"。隨着毗鄰北京區位優勢進一步突顯,我縣"兩區四園"的産業聚集效應充分顯現,四方客商紛至沓來。僅2010年一季度,全縣累計開工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40個,完成投資8.07億元。目前,我縣鋼延、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新型清潔能源和高新技術五大工業産業集群初具雛形;以華都肉雞産業化項目、三元金星鴨業食品加工項目、博亞生態有機豬屠宰加工項目為代表的農業産業化建設漸成規模;與香港天兆集團、恒達集團合作,計劃總投資85億元的灤陽溪谷滑雪度假區項目和計劃總投資80億元的鳳凰谷生態農業休閒莊園項目相繼完成前期工作,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環京津文化旅游産業開發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多元支撐的産業結構框架逐步形成。
"腳踏實地謀發展,千方百計惠民生"。在扎紮實實推進項目建設,不斷擴大發展成果的同時,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發展為民的執政理念,始終堅持把強基礎、惠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建設,帶動農民收入穩步增加。通過合理匹配財政支出,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小學至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有效地減輕了農民負擔。通過積極推動普及農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遼保險,使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通過深入開展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和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盛世興偉業,禦路富商機"。隨着承德國際旅游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我縣"五城同創"工作的深入開展,灤平城鄉面貌得到了日新月異的改善,投資創業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實施、環渤海地區迅速崛起、"蒙煤出海、蒙氣進京、蒙電南下"能源通道的建設實施,更為灤平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歷史機遇。在溫總理的親切關注下,我們擁有的,不僅是勢頭強勁的發展態勢,更是紮實苦幹、跨越爭先的壯志豪情。銳意進取、和諧文明的新灤平正以嶄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海商機、八面來風,迸射出蓬勃的生機與無窮的活力。
魅力灤平、人心思進,活力迸射!我們誠邀國內外有識之士會聚灤平,投資興業,共創輝煌。我們相信,伴隨着民族復興偉大時代的前進腳步,灤平,必將以更加自信與豪邁的步伐,闊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