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黨委書記 王金波

鎮黨委書記 王金波

鎮政府鎮長 葛延軍

鎮政府鎮長 葛延軍

    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位於遵化市西北二十五公里處,西與天津、薊縣接壤,北與承德市興隆縣相連。馬蘭峪鎮是一個以滿族為主,漢、回、蒙、壯等多民族聚集地區。共轄25個行政村,全鎮共有7124戶,總人口24095人。其中滿族人口19517人,佔全鎮總人口的81%。鎮域總面積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24372畝。

    鎮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便利。南有石馬公路(石門-馬蘭峪)與省道京遵公路相結;東面有堡東路(堡子店-東陵)橫貫其中;北有馬上公路(馬蘭峪-上關)直通。每天都有通往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等大中城市的直達班車。鎮內建有現代化的網通、移動、聯通辦公大樓,通訊快捷暢通。

    馬蘭峪鎮歷史悠久,毗鄰世界文化遺産清東陵,一直以來是陵區建設發展的服務基地。鎮域內現存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陵、惠妃園寢、道光陵遺址、二郎廟、公主園寢;還有北部蜿蜒曲折的明代古長城、馬蘭關關隘、官房、峪河東東側的清東陵東陪葬墓區。鎮區內清東陵守護大臣府第清代王爺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皇廟及明代的永旺塔等歷史名勝古跡。其中清東陵的惠陵、惠妃陵,明長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歷史沿革

    馬蘭峪,古稱馬蘭城,清道光年間建蘭陽書院,又名蘭陽,蒙古名為馬賴,後稱馬蘭峪。在市區西北23公里的府君山下,清東陵東面風水墻外。東臨名勝湯泉,南與陵區三鎮之一的南新城相對,西接清東陵,北靠長城要隘馬蘭關,為遵化市西北部重鎮。

    古鎮建年無考。《遵化州志》記載:“遵化州界之長城,戰國燕築,秦復修。歷代迭葺”。由此推理,自馬蘭口建關隘,此地即為駐兵之所,至今約有2000餘年。其城池建於明初洪武年間,出自大將徐達之策,為扼守馬蘭口關,以此屯軍這營,初稱“馬蘭谷營”。中葉,抗倭名將威繼光鎮邊中,特從原來的石砌墻之外改砌成磚,墻頂築成垛口,門洞加上崗樓。清代又把南門洞上的崗樓擴為兩層明樓,樓裏塑上關帝像,並在東南和西南隅修上角樓,既為防務,又顯其壯觀。

    修葺後的山城,位居府君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周長338丈,墻高2.8丈,因係駐軍的營盤,仍未設北門。各城門樓上均有鑲刻玉石扁額,東門所書“長泰”,門外100米處加座柵樓,上書“東藩”,南門匾額為“馬蘭峪營”。

    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後,這裡成為管理陵區的重要機關所在地。康熙二年(1663年)於城東南隅建孝陵營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供奉康熙帝駐蹕馬蘭峪時所賦禦制詩而在鎮內又建座御書閣,上書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冬謁孝陵後所作《馬蘭峪》詩:

    拜奉山陵淚雨垂,提攜鞠育賴仁慈。松林轉盛青如許,須發勞傷白所宜。屈指多年永慕近,逐漸暮景晚來遲。朱邱玉殿依然覲,悲想音遙寸晷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東面建孝東陵營房和內府圈,別稱“東新城”。後又將孝東陵營房分為兩部分,內府部分另稱東圈;八旗部分隨孝陵營房仍稱馬蘭峪。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特派皇十四弟允禵率奉恩輔國公魯斌、法爾珊來任護陵大臣。同來者有乾清宮侍衛4員、御前近侍衛4員、侍衛40員,遂在城東建造王府一所,公府兩所,共建房170間(後稱東府,現有建築五座,房屋18間),並為48名侍衛於王府南建座侍衛城。後因護陵大臣由王爵降為貝子爵,人員也在壓縮,王國公府均遷至城內,改稱東、西府,設立“東陵承辦事務衙門”,為護陵大臣代表皇室來處理陵寢事務的最高權力機關。於是這裡是兩陵的營房,又係宗室人員寓居之所,還為陵區同朝廷發生公牘往來的樞紐及統治各陵圈的中心。民國19年(1930年),馬蘭峪劃屬興隆縣。1935年後曾是偽冀東興隆縣辦事處和東陵地區管理處駐地。1946年,為遵化縣馬蘭峪特區駐地。1951年劃為4個行政村。1953年建馬蘭峪鎮。1958年後一直為馬蘭峪鎮、工委、辦事處和人民公社駐地。1961年,建立馬蘭峪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馬蘭峪鄉,同年6月復為馬蘭峪鎮,下轄13個行政村。1992年10月,馬蘭峪鎮與營房滿族鄉合併,因鎮政府駐地還在馬蘭峪,故仍稱馬蘭峪鎮,合併後共轄25個行政村。

    抗戰時期,馬蘭峪成為“三足鼎立”之地,建有三個組織。東陵辦事處:其前身係東陵總管內務府,為清亡之後優待皇室組建的管理機構,一直由溥儀堂弟溥賢執事,地址在橫街南部路西原稱“東府”的現馬蘭峪民族醫院家屬院內;東陵地區管理處:係偽滿洲國溥儀所管屬由熱河省派出看管清東陵的機構,實為日本人統領,地址在東關路北;興隆辦事處:為長城抗戰之後所設,轄長城外興隆縣境的32個村和馬蘭峪特區,屬漢奸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管轄,地址在西關的原清公爺府。另外設有日本駐馬蘭峪領事管,係專門為日冠服務的機關,地址在東門外路南當鋪院內(今供銷社旅店)。計有日偽派來的預備隊、特務隊、警察所、滿洲隊、武裝礦警等近千餘人。此外,還有與此相配套的白麵館、妓院等。

    作為滿族集居之地,這裡一直被清王朝和日本鬼子所重視。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京營房總官兵到職後,便奏明皇上創辦“蘭陽書院”,後又連續建義學多處,使其八旗子弟和綠營兵的子女們及時入學識字。日本侵略者鐵蹄踏進這裡之後,立即在圈裏的南大村創辦“東陵學院”,以此來奴化中國人民,為其侵略行徑而效勞。

    解放前,這裡有寺、廟、庵、塔等72座,著名的如府君廟、天齊廟、魯班廟、真武廟、永旺塔等。又有“蘭陽八景”名傳於此,特別是老柏、神槐、古磨、更鐘、尤為神奇。清代刑部尚書韓崶曾賦詩誦之。如《神槐》詩云:

    高槐凌青霄,獨立無旁枝。骨朽心不死,作其鱗之而。中夜尚吟嘯,魍魎逃何之。垂垂見修綆,隱隱楊靈旂。

    又如《更鐘》詩云:

    鋐然一聲來,萬竅皆蚯蚓。長夜何漫漫,時一發猛省。底須街鼓撾,似待宮漏永。悟茲寂時喧,萬事付笑。

    古建築中的佼佼者有三:一是魯班廟前大戲樓。一般的戲樓前面為4根柱腳,而此樓為2根石柱,前後&均為2層,據説,是倣照北京頤和園大戲樓而建造,有“京東第一戲樓”之稱。二是永旺塔(見名塔永旺介紹)。三是藥王廟。它是馬蘭峪現存的古建築之一,名之為藥王廟,實為諸多廟宇之冠,尤其是清代的幾位皇帝的替僧,都坐禪於此,均受皇封5品,僅次於真武廟二品住持道長。當時這裡的住持為京東僧官,到各縣傳經辦事,都要受到當地官員們的接送。因此地寬闊,樹木環繞,內設花園小舍,室內古玩名畫吸人,眾僧30余名,故每至夏暑,駐京城美、德等領事館的官員們常來此避暑納涼。此廟待加修繕。

    掌故、傳説豐富着這裡的文化內涵。如神猴變成了“猴兒山”;永遠拆不掉的“二郎廟”;康熙皇帝駐蹕的“麒麟山”;鎮南面的乾隆一怒“扳倒井”;城北震懾徐二老虎的“刀把官房”;城南的“水漫金星山”;城東奉聖夫人墓的“康熙娘娘奇聞”;城西“雙妃陵”、“魏進寒出” 、“竇爾墩盜禦馬”、“銀珠戲鸚哥”、“曹雪芹馬蘭峪傳藝”等傳説故事。

    馬蘭峪鎮於1984年編制了鎮區建設規劃,1988年、2006年分別編制了鎮域總體規劃。1995年、1996年先後被定為國家小城鎮試點和河北省綜合改革試點鎮。 

馬蘭峪鎮紮實推進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
馬蘭峪鎮組織機關幹部學習提高業務素質
馬蘭峪鎮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建設明清家居系列産品項目
馬蘭峪鎮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全力推進滿族文化展演體驗區項目
馬蘭峪鎮大力加強項目建設
馬蘭峪鎮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建設明清家居系列産品項目
馬蘭峪鎮加大項目建設力度 全力推進滿族文化展演體驗區項目
馬蘭峪鎮大力加強項目建設
· 峪河東村 · 許家峪村
· 現井村 · 魏進河村
· 石各莊村 · 平山寨村
· 南吉峪村 · 馬蘭峪四村
· 官房村 · 定營房
· 銀珠戲鸚哥
· 三堂墳的傳説
· 乾隆為“土娘娘”建“赧城”
· 馬蘭峪的“東陵大餑餑”
· 革命烈士楊二
· 中國傳統的建築格局的民居
· 銅梁鐵柱的惠陵
· 守衛皇陵官兵的住所--官房
· 三百年香火不斷的二郎廟
· 清東陵守護大臣的府第--東府
· 源於皇會的馬蘭峪花會
· 十分講究的飲食文化
· 馬蘭峪有五大奇景
· 馬蘭峪盛行演京劇
· 馬蘭峪人做菜講究刀口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