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個夜晚,新落成的河南新聞大廈十樓的一間辦公室裏,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趙德潤正在收 看香港鳳凰中文&副&長趙群力殉難楠溪江前拍攝的最後一段錄像。浙南山區秀麗的青山綠水、古老的村莊在屏幕上徐徐展開,突然,鏡頭開始旋轉,混亂,接着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和黑暗……
夜晚如此安逸。趙德潤,這個高大堅強的東北漢子,默默地為這位他所敬重的同行流下了眼淚。他覺得,作為一個記者,一個視事業為生命的記者,一個曾親自參加航拍的記者,此刻,他的心和趙群力的心是相通的,他理解他在工作中所付出和享受到的一切,無論是難言的艱辛,還是巨大的歡樂。
思緒回到了1999年。那一年,為了紀念建國50周年,新華社組織了一次“空中看祖國”大型航拍活動。趙德潤帶領分社三個攝影記者一個攝像記者,從安陽航校登上一架小型運五飛機,開始了前後近二十個小時的“空中看河南”的拍攝。為了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飛機幾乎總是在超低空飛行。趙德潤和他的同事們腰間係着一根小繩子與機艙作象徵性的連接,便打開艙門進行拍攝。古老的中原大地,雄渾的河流.山川.城市和田野匆匆在身下掠過。飛機時而俯衝時而盤旋,有的時候,人不知怎麼就成了頭朝下的狀態。飛臨洛陽龍門上空,一根電纜線突然闖入視野,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飛行員猛地提升飛機,災難擦肩而過。事後得知,為了節省經費,這次航拍竟然未辦理人身保險。在這次航拍中,趙德潤拍攝了大量優秀的圖片,展現了河南錦繡的大地山川和改革開放以來的豐碩成果,其中一張名為“龍行大地”的圖片展現了綠色原野上黃河故道的蒼茫和雄渾,拍攝地恰在“中華第一龍”的發現地濮陽附近的黃河灘上。濮陽市如獲至寶,把這張照片登在城市宣傳畫冊的扉頁。那一年趙德潤52歲,是新華社惟一飛上藍天參加航拍的分社社長,新華總社編輯部專門致電慰問。
趙德潤説,這是他記者生涯裏充滿風險和挑戰的一次採訪,他珍惜這種感覺。從空中鳥瞰大地,會發現很多在地上看不到的東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換一個角度,換一個高度,便能有很多新的發現。
他想起了那年跟隨總書記採訪的事情。
那是1991年的初春,春雨瀟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河南洛陽視察,趙德潤作為新華社記者隨行採訪。2月8日下午,在洛陽白馬寺,結束預定參觀內容的江澤民到寺中客堂小憩。奉茶的小和尚印中面對總書記親切的詢問,直言不諱地回答他是因為不滿社會上的腐敗問題才憤然出家的。客堂裏安靜極了,印中和尚的直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總書記沒有回避這個敏感的社會問題他從歷史上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談到反腐敗,辨忠奸的深刻話題,&&“共産黨有決心也有能力懲治腐敗”。接着江澤民又和小和尚談到宗教問題。由於事關敏感話題,有關領導同志關照隨行記者不做報道。
完成預定的採訪任務歸來,趙德潤久久不能忘懷這親歷的一幕。他覺得,這次談話雖然涉及敏感話題,但關鍵看如何把握與處理。如果報道得好,不但無損總書記和共産黨的形象,反而可以讓人們進一步了解總書記的博大精深和平易近人。經過反復思考和琢磨他寫出了《總書記晤見小和尚》這篇以小見大、舉重若輕的報道,在國內外産生了強烈的反響。這篇作品榮獲了當年的中國新聞獎。
如果説,在航拍中,趙德潤追求的是見人所未見,就像他自己説的那樣,一個記者,最好各種有意義的事件都能夠親歷。永遠站在最艱苦、最危險的第一線,那麼,在《總書記晤見小和尚》這樣的重大政治題材的報道中,他追求的也許是“想人所未想”,就是換個角度、換個高度來看問題,力圖撥開雲霧見到晴天,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這一點上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五年哲學訓練,給他打下了辯證地思考和看待問題的堅實基礎。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即使是在他走向領導崗位之後也獲益良多。
1992年,他從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升任社長、黨組書記。上任後不久,他就確立了“抓好稿、上水平、樹正氣”的工作思路。在他看來,作為國家通訊社的分社,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報道工作,而報道工作應該以提高報道的總體水平為中心。河南作為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報道資源無法和沿海的經濟大省相比;但他認為河南在一定意義上説是中國的縮影,是新聞的沃土地,記者可以大有作為。他堅持參加業務值班和每週業務例會,鼓勵記者深入調研,精心寫作,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他堅持隨時修改和簽發記者稿件,有時遇到重大典型或突發事件,堅持工作到凌晨。他説自己是記者出身,深知一個記者費盡千辛萬苦寫出稿件之後期待的是什麼。他倡導業務民主,鼓勵記者提出不同意見,提倡在正確輿論導向之下,保留記者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他和記者交流的過程充滿了樂趣,彼此都感到收穫多多。正是他努力營造的這種平等民主、幹事創業的氛圍,讓分社的記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個性,展現出不同的風采。分社記者出手的稿件,大多活潑靈動,個性紛呈。連續五年,河南分社的社級好稿、部級好稿篇數均居國內分社前列。
幹就要幹好,永遠爭一流,這是趙德潤做事的原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給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趙德潤提出,在把握輿論導向和佔領新聞市場兩個萬面,分社社長都“守土有責”。報道的權威性體現在有效性當中,如果新聞信息落不了地,還談何輿論引導?他説確保政治上導向正確,這只是新聞宣傳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能否全面、準確、及時地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河南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傳出去,不僅在局部、表面上,而且能夠在整體、本質上反映事實,反映河南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改革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他和同志們的努力下,河南分社的報道水平逐年提高新聞市場不斷拓展,如今,河南分社的文字、圖片、電視、網絡四花爭艷。新聞用戶達到130多家,信息網絡用戶發展至132戶。文本信息用戶達到4370家,新華網河南頻道的建設在所有的地方頻道裏也位居前列。如今的河南分社,已經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
協調發展,在當好黨和國家耳目喉舌,宣傳河南改革並放的形象方面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河南分社不斷發展的事業呼喚着更大的發展空間。河南分社1954年隨省會遷來鄭州後,一直擠在座600平方米的小樓裏辦公。後來雖經過翻修、改造,面積增加到900平方米,但仍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形勢需要。新聞信息中心。音像中心不得不在地下室裏辦公,而社長辦公室裏的沙發一直沿用1948年開封解放時從國民黨中央社接管的沙發。1995年,分社黨組抓住機遇,革新觀念,用改革的辦法建起一座25層、
117米高、總面積48000平方米的河南新聞大廈,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分社的辦公條件和對外形象,而且為分社事業的跨世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搬進新大樓辦公的那一天,作為一個熟悉新華社歷史,也了解世界通訊社事業發展現狀的新華人,趙德潤感到了由衷的自豪,同時,他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深知,加入WTO後我們必將迎來新聞領域的更激烈競爭。如何在國際傳媒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牢牢守住自己的陣地,發揮新聞信息産品主渠道的作用。做好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他和他的同事們任重道遠。新的形勢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趙德潤認為在把握好輿論導向的同時,要下功夫研究如何滿足新聞市場的需求。他和同志們一起探索和實踐對傳統的稿件結構、發稿方式進行新的調整和改變;針對不同媒體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努力提供個性化新聞信息服務。趙德潤説,人類已進人知識經濟時代,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學習,不然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報道要求。他要求分社的記者儘管長期在地方工作,卻要始終保持着一種全國眼光和世界眼光,因為把新華社建設成世界性通訊社,需要的是一篇篇稿件的踏實積累,是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為此,趙德潤和記者們一起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一起討論文學、哲學和歷史問題。一起背誦和賞析唐詩宋詞。他喜歡清代內鄉縣衙三堂的一副楹朕:“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看重輿論監督的作用,卻反對不負責任的新聞炒作;喜歡河南人樸實幽默的性格,又反對編段子、編順口溜自毀形象。於是把這副楹聯改為:“登一稿不榮,斃一稿不辱,勿説一稿無用,宣傳全靠一稿;吃河南之飯,穿河南之衣,莫道河南可欺,自己也在河南。”
和趙德潤接觸,你很少感覺到他是一個國家通訊社地方分社的社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更像是個儒雅的學者,敏銳的文人,慎思的哲學家,牢記責任良知的知識分子和一個親近的朋友。而在他自己看來,他是普通中國百姓的兒子,是一個熱愛事業如生命的記者。他認為,分社的社長首先是一個記者,而記者的舞&永遠在現場。一個首席記者.只有不脫離報道才能更好地指揮和組織報道。只要有可能,他就帶領記者下到田間地頭,深入工廠礦山,出現在災區現場。他説,一個新聞工作者到不到現場絕對是不一樣的。只有到現場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對人民的疾苦和歡欣感同身受,才能和他們真正地同呼吸、共命運,做好他們的代言人。當他坐在農家的小院裏,喝着大碗茶和農民嘮着家常時;當他奔走在烈日下的災區,吃着霉變的乾糧,拍攝着大災過後滿目創痍的土地和災難之中奮力抗爭的災民時,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命運和人民&&在一起。千百次的採訪,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和敏銳的洞察力,正是因為他對人民的這份深厚感情。他把一個記者的責任感,把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沉的熱愛,沉澱在他的文字和攝影作品裏,他牢牢記着恩師穆青同志的那句話,“一個優秀的記者應該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的東西,把它奉獻給人民。”一本厚厚的《趙德潤作品選》,139篇文字作品和313幅攝影作品,記錄了他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走過的腳步,既是他對穆老這句話的生動實踐。也是他獻給腳下這片土地的厚禮。行家評論這本書:文字和攝影作品交相輝映,新聞性和史實性集於一身,既是中原大
省改革開放歷史的忠實記錄,又是文明古國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在河南新聞大廈25層多功能廳的入口處,迎面鐫刻着 四個鎦金大字:“勿忘人民”。這是穆青同志在趙德潤就任河南分社社長時對他的殷殷囑託。這麼多年來,趙德潤一直以
此來鞭策自己,片刻不曾忘記自己肩上的使命與責任。而今, 分社的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趙德潤依然把這幾個字放在最 引人注目的地方,因為他深知,一個記者的根永遠在人民之
中,黨的事業永遠在人民的事業之中。只有把根深深扎進腳 下的土地,汲取這片土地上的幸福與苦難,變革與希望,一個記者的事業之樹才能枝繁葉茂,歷久常青,黨的新聞事業才能不斷與時俱進。煥發光彩。
李凌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