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東大獲7項大獎
新華網南京1月10日電(龐雪汀)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東南大學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4項。4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成果分別為:“深基礎自平衡法承載力測試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混凝土結構非接觸式檢測評估與高效加固修復關鍵技術”“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高性能MEMS器件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東大獲獎團隊代表合影
結構“醫生”:治療混凝土結構“疑難雜症”
東大土木工程學院吳剛教授團隊負責的“混凝土結構非接觸式檢測評估與高效加固修復關鍵技術”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歷經10余年,在結構檢測評估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針對混凝土結構病害的“精準篩查與診斷”。
“就像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醫院體檢一樣,房屋、橋梁也要經常接受‘體檢’。比如,橋梁長期承載很大的交通流量,可能會出現 各種結構問題,我們就可以通過拍照採集圖像進行監測,就像醫院給患者拍X光一樣。”吳剛教授團隊成員王春林説。
研究人員展示“水下陣列相機”
據王春林介紹,傳統監測方法費時費力,橋梁水下部分需要潛水員下去排查,而團隊何小元教授研發的“水下陣列相機”,可以實現一秒鐘25次篩查,快速檢測出橋梁問題。“‘水下陣列相機’針對水下結構病害,首創渾水中結構局部病害二維陣列相機測量方法,採用編碼標定和實時陣列圖像合成技術,實現近距離、大視場、快速檢測,比人工潛水檢測效率提高近10倍。”王春林説。
目前,吳剛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已經在500余項重大工程成功應用,覆蓋全國29個省份。2017年浙江地區發生洪水期間,團隊研究技術實現對46座橋梁水下結構的安全排查和維修整治,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混凝土“藥劑師”:給混凝土開裂頑疾開“藥方”
東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加平教授團隊負責的“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混凝土收縮開裂是長期困擾工程界而未能有效解決的重大難題。劉加平教授團隊通過控制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收縮特性,來防止開裂,提高混凝土工程建築質量。
“剛建成的混凝土墻體上已經出現了裂縫,這可能就是由于混凝土本身收縮導致。”劉加平教授團隊成員李華説,“在工程建設初期,我們會根據混凝土的具體情況,在其中加入‘配料’。比如針對未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的因水分蒸發導致的開裂,我們會噴涂水分蒸發抑制劑,這相當于我們用在皮膚上的護膚霜,可以為混凝土材料‘保濕’。”
研究人員展示混凝土“藥方”材料
目前,劉加平教授團隊的測試方法已經被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採用或借鑒。成果應用于蘭新高鐵、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鐵車站等100余項重大工程,實現了地下空間、隧道、長大結構等無可見裂縫,推動了現代混凝土裂縫控制由被動修復轉變為主動防治。
找到“平衡點”:精準測試深基礎承載力
東大土木工程學院龔維明教授團隊負責的“深基礎自平衡法承載力測試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深基礎承載力精準測試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在高層建築、鐵路與公路橋梁、城際地鐵、港口碼頭、海上風電等項目設計初期,通過在深基礎的“平衡點”處進行自平衡加載測試並獲得深基礎承載力,有效保障了深基礎設計參數取值的合理性,從而讓設計單位作出更安全、科學的基礎設計。”龔維明教授團隊成員竺明星説。
研究人員展示測算設備
據了解,龔維明教授于1996年率先提出“平衡點”理念,項目團隊歷經20余年,建立自平衡法理論及測試方法,研制了係列核心加載設備,形成了自平衡法承載力測試成套技術,破解了新型深基礎測試手段缺乏的困境。
目前,該技術已經應用于國內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和1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2000多個工程,解決了重大工程深基礎承載力測試的技術難題,並創造了多項世界測試記錄。
據了解, “十三五”以來,東大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6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6項,居全國高校前列。在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的項目中,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