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內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應如何進行 |
 |
大學生對學校就業中心的滿意度呈較低水平 |
|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現狀如何?對就業中心提供的職業發展服務是否滿意?
北森測評網、新浪網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於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共同實施了一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採用在線填答形式,共收集有效問卷2627份。參與調查人群包括在校非應屆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應屆畢業生及畢業超過一年的人等典型人群。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只有5%的人曾經接受過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並不滿意。這一方面説明無論是學校就業中心還是社會層面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體系並不完善;另一方面也説明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大學生職業目標相對模糊,對自我缺乏認知,這種情況已日漸浮出水面並被人們所重視,瀋陽市人才市場2004年6月對1898名應屆大學畢業生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僅為13%。調查還顯示,60%的大學生沒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哪些職位能成功,自己潛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學畢業才“臨時抱佛腳”,一大批學生有就業恐慌表現。
談及職業生涯規劃,相當一部分學生都覺得在目前就業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工作應“隨行入市”,即以薪水多少為考慮的第一標準,考慮這個問題顯得很不現實。有位學生自嘲地説,上小學時職業規劃想當個世界聞名的科學家,中學裏想當個風光的企業家,大學裏想進入一流的外企當個小職員,畢業找工作時只想在大城市裏有口飯吃就行了。
瀋陽市人才市場辦公室主任孟慶偉指出,生涯模糊與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碰,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準備不足。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在瀋陽市的一次大型招聘會上,畢業於某名牌高校的小何向浙江一家汽車公司申請一個機械工程師的崗位。他學的是機械專業,在大學期間各門功課都優秀,畢業後的五六年時間裏,從事過醫藥、空調、摩托車等産品的銷售、品質主管,換了六七個工作,但是沒有機械方面的工作經歷。招聘者看了他的情況後認為,如果他畢業後穩定從事過機械方面工作,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選,月薪3000元也不在話下,但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公司卻無法錄用他。一句話説得這名高材生後悔不已。
瀋陽市人才市場高級人才規劃師馬偉光指出,小何的例子錶明了很多大學生盲目就業所帶來的危害。由於沒有長遠打算,很多大學生年輕時只是隨波逐流地換工作,能找着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到了30多歲還沒有職業定位。這種缺少規劃地更換工作,會使得他們承受就業壓力的時間變得更長。
馬偉光建議,大學畢業生應當盡量克服各種壓力帶來的短期心態,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一個清晰的定位,這是走上社會前不可缺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