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民俗
民族采風
地方文藝
大眾娛樂 民間藝術
節會大觀  
 
地方文藝


                東北大秧歌

  遼寧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鬥醜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鬥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



                 二人轉

  二人轉也叫“蹦蹦”,産生並盛行於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受到東北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喜愛。它是一種有説有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走唱類曲藝形式,迄今大約已有二百年的歷史。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樂唱腔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河北梆子等曲調而構成,高亢火爆,親切動聽。它的舞蹈是來自東北大秧歌,並吸收了民間舞蹈及武打成份,以及耍扇子、耍手絹等技巧。總之,二人轉的表演特點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大致可分為3種。最主要的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説邊唱,邊唱邊舞,如《西廂》、《蘭橋》。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如《洪月娥做夢》。一種是演員以角色出現在舞&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如《包公賠情》。
  二人轉的音樂唱 腔極為豐富,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常用的有五六十支,主要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紅柳子〕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非常豐富,計有三百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説。“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鑒》、《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近幾十年來,又有大批的新創作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歡迎。


                 遼南皮影戲

  皮影,又名“燈影”。遼寧皮影最盛行、最普及的時期是民國年間,全省大部分縣城均有皮影戲。其中岫岩、蓋縣、康平、海城、凌源、朝陽等縣更為普遍。每個影班一般由7-9人組成,他們都是農民出身的半農半藝者。演齣劇目的內容大都是神話及歷史故事,經常上演的有《楊家將》、《大隋唐》、《封神榜》、《群仙陣》等四五十個劇目。經常演出連&本戲,最長能演半個月。新中國成立以後,皮影戲的藝術水平有很大提高,首先是蒐集整理舊影卷,剔除封建糟粕,取其民主性精華;其次是將原用油燈照影,改為電燈照影。到20世紀80年代,各縣農村仍有皮影戲演出,但演出已漸漸減少。

 皮影的臉譜、身譜、大彩和小彩的製作,都是在刮薄的驢皮上進行雕刻並施以彩繪。唱影時,在觀眾前面立一塊屏幕,在屏幕後面點亮影燈,燈光照在緊帖屏幕的影人和場景上,再配以鑼鼓弦樂和詞調,達到唱影效果。拼殺打鬥,藝人操縱與影人相連的手條可以使影人完成豐富的動作。臉譜是驢皮影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王帽紗帽譜、反王札巾譜、文武生花臉譜、神頭妖精譜、文武花旦譜和帥盔札巾譜六大譜係組成。每一個戲班都持有三百多種臉譜。驢皮影臉譜具有明確的傳統風格。觀眾可以按臉譜形象變化,辨別劇中人物的官位和忠良善惡,是可與京劇臉譜相媲美的獨成體系的民俗藝術。
  驢皮影臉譜及身譜的製作要經過十個步驟,分別是殺宰毛驢剝取驢皮;藥水鹵制去水分雜質;曬烘乾燥壓平;刮成半透明薄片;描繪製片;雕刻修形;調繪色彩;刷酮油;整壓定型;手條、肢節及配具的拼合。工藝複雜,加工成本較高。
  在遼南,大的戲班都持有龍影和鳳影兩套驢皮影。鳳影檔次高,皮質薄,透明度好,雕刻線條精巧細緻,人物臉譜造型豐富多變,彩繪內容複雜,宜近前細品;龍皮影質厚,雕刻線條重而簡明,彩繪簡單明了,演出時結實耐用,宜遠處觀賞。





                 遼南影調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最年輕的劇種。它是在流行於遼南蓋縣為中心的皮影戲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故稱“遼南影調戲”,簡稱“遼南戲”。它改變以皮影人在影窗上操縱表演的形式,由演員代替皮影人登上舞&,成為一個新的地方劇種。

  在音樂曲牌方面,除了繼承蓋州皮影的曲牌,又廣泛吸收遼寧的民歌和鼓樂牌子曲。創造了〔反調〕、〔水連珠〕、〔節節旺〕、〔幹龍松〕等曲牌。遼南戲的伴奏樂器比較豐富,以四弦為主,有揚琴、三弦、高胡、琵琶、管、笙、嗩吶、板胡等配合。據初步統計,目前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及蓋縣遼南戲劇團,共保留了60多個劇目,主要有《借年》、《逼嫁殺店》、《宮門斷鞭》、《龍風鏡》、《花打金剛》、《賣藝訪友》、《走天鑒》、《擋馬》、《包公趕驢》和現代戲《花為誰開》、《紅花崗》、《鄰居》、《真情假意》等。




                  喇叭戲

    喇叭戲是廣泛流傳於遼寧海城縣一帶的地方戲劇種。主要伴奏樂器為嗩吶(即喇叭),故名海城喇叭戲。喇叭戲落腳生根在海城牛莊。清初,牛莊地方水陸交通發達,商業興旺,外地民間藝術及藝人大多在那裏落腳演出。喇叭戲在劇目、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藝術精華,因而它的內容日趨豐富,藝術水平日見提高。牛莊商號以山西人為主,喇叭戲傳統劇目《王婆罵雞》、《馮奎賣妻》,都吸收了山西梆子的特點,在唱詞上運用了山西方言。傳統劇目有《小上墳》、《紅月娥做夢》等。喇叭戲在唱腔和樂隊伴奏等方面進行革新,突出了嗩吶的風格。到清嘉慶、道光年間,海城喇叭戲已發展為較成熟的民間小戲劇種,遍佈全縣各方,活動範圍迅速擴大。民國初期,由於評戲興起,喇叭戲逐漸衰落。
    1948年海城群眾歡慶解放、土改,編排海城喇叭戲節目在街頭宣傳演出。1953年,喇叭戲著名藝人高德震等演出的《王婆罵雞》參加東北地區戲劇匯演,高德震榮獲表演一等獎,劇本改編獎,這個戲由省、市、縣廣播電台播出。高德震1980年被吸收為中國舞蹈家協會遼寧分會會員及遼寧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員。新文藝工作者與藝人合作,整理了一些傳統劇目,如《王婆罵雞》、《梁賽金捍麵》等,創作了《誇莊稼》、《借驢》等劇目。1980年,海城成立專業海城喇叭戲劇團,年底解散。此後,仍有十幾個業餘劇團演出喇叭戲,他們活躍在牛莊、耿莊、八里、南&等地。南&劇團排演的《借驢》等劇目在參加省、市、縣文藝匯演中多次獲獎。



                滿族秧歌舞


  滿族秧歌舞,俗稱“韃子秧歌”,不僅由來已久,而且廣為普及。
  在很久前,滿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慶之日,便官兵一致,軍民一體,同行歌舞,“舞畢而歌,歌畢再舞,達旦而已。”此種娛樂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一隊秧歌少則幾十人,多則超百人,參與者多,觀看者眾。在農村每年春節都辦秧歌,從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歡迎。
  滿族秧歌,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只是單純的娛樂活動,還具有明顯的內容。初起的秧歌多係表演漁獵、耕織、商、工等生産形象。努爾哈赤起兵後,逐漸涵入了軍事內容,整個秧歌大隊擺出練兵習武、馳騁征戰的陣勢(也叫陣式)。反映生産和軍事的陣式有二十八種,即:“龍門陣”、“長蛇陣”、“六合陣”、“八卦陣”、“葫蘆陣”、“五雷陣”、“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五股穿心陣”(即五股穿心鬥)、“雙龍盤玉柱”、“盤腸陣”、“二龍吐須”、“八卦陣帶十字梅”、“長沙陣”等。
  流傳在新賓地區的地秧歌,源於滿舞。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滿族同漢族長期雜居,滿漢經濟、文化互相融合,尤其是民間藝術交流頻繁,使滿族的民間文藝活動也具有較濃的漢族色調,但在新賓的廣大農村,其滿族秧歌的內容、形式與表演技巧仍不失滿族善於騎射,勇於征戰,勤於生産,儉於生活的基本風格。


              評劇


    評劇起源於河北東部的蓮花落子,後發展成“唐山落子”。
宣統元年(1909年),評劇奠基人成兆才帶着自己辦的慶春班來到奉天,在全盛茶園一連演了三個多月,隨後又去鐵嶺等地演出。成兆才對遼寧的“蹦蹦”一旦一醜的歌舞琪形式進行改革,吸收了京、梆表演的精華,變成多人演出的人物戲,發展了“唐山落子”。之後又有孫洪奎率“洪順戲社”在奉天演出“唐山落子”,主演有張鳳樓、碧月珠等,演齣劇目有《王少安趕船》、《花為媒》等。
    民國8年(1919年),瀋陽遭水災,軍閥張作霖把在哈爾濱演出的警世戲社請到瀋陽,為救災義演一個月。主演有月明珠(任善峰)、金開芳、金開和、金開亮,演出《馬寡婦開店》、《桃花庵》等。進入20年代後,直隸當局限制落子演出,而張作霖支持落子演出,因此一些有影響的落子班社都來到瀋陽,使“唐山落子”在瀋陽地區迅速發展。
   民國17年(1928年)後,遼寧地區的落子藝人把東北小調等民間説唱藝術的精華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裏,形成了具有地方風味的、新的藝術風格的“奉天落子”。它不同於京、津落子那樣細膩、舒緩,而是潑辣粗獷、熱情奔放、節奏明快,憑一氣貫通的大段唱取勝,所以又稱“大口落子”。“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稱為“評劇皇后”的李金順,她與郭子元組成元順社,在哈爾濱、瀋陽等地演出,唱腔清新悅耳,聲情並茂,別具風格。高景山在瀋陽開辦“復盛戲社”,由主演芙蓉花帶隊進京演出,公開打出“奉天落子”的旗號,演出《馬寡婦開店》、《花為媒》、《李香蓮賣畫》等劇目,連演三年而不衰;之後,又到上海、南京、漢口等地演出。
    民國18年初瀋陽的《新民晚報》曾稱奉天落子為評萬里。從此,評劇之名得到社會承認。當時的主要女演員李金順、筱桂花、劉翠霞、芙蓉花被觀眾譽為評劇的“四大名旦”。
    新中國成立後,在省文化部門領導下,評劇演出團體漸趨正規,評劇事業日益發展繁榮。


                 京劇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永勝和梆子班部分少年演員投奔旅順水師營清毅軍,以演出河北梆子為主,兼演皮簧劇目。至此,京劇傳入遼寧民間。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後,河北梆子演員兼習皮簧者日益增多,舞&上出現了梆簧“兩下鍋”的演出形式。在遼寧最早演唱皮簧的演員有小桂鳳、小紫合、楊品卿等,演齣劇目有《文昭關》、《黃金&》、《三娘教子》等。光緒二十一年永勝和散班後,程永龍以演出皮簧《鐵公雞》、《過五關》等馳名遼寧,成為遼寧第一代京劇演員。後程永龍又與路三寶等皮簧演員在大連演出。旅順水師營宋慶主辦的“雙合班”於瀋陽長髮園和新發園演出皮簧,專演皮簧的福順坤班(桂亭、順卿、福寶等)於營口演出,童伶趙樹樵與其姐明月珠唱紅於安東。他們演齣劇目有《九更天》、《金沙灘》、《臨潼關》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後,遼寧各地相繼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外埠來遼寧獻藝的班社和流散藝人日益增多。同年,在瀋陽演出的有何月山、蘇月樓、程永龍等,演齣劇目有《鐵公雞》、《四傑村》、《古城會》等。宣統二年(1910年),在安東演出的有小福仙等。宣統三年在大連演出的有蓋天紅、小桂花、徐德寶等,演齣劇目有《草橋關》、《辛安驛》、《三江口》等。民國11年(1922年),張學良在瀋陽時,把瀋陽哈爾濱的京劇名伶芙蓉草、張玉亭、賈玉峰、程永龍等聚集在瀋陽辦堂會,演齣劇目有《貴妃醉酒》、《艷陽樓》、《古城會》等。張作霖50壽辰,從北京邀請名角梅蘭芳、余叔岩、程硯秋等,演出《霸王別姬》、《擊鼓罵曹》、《紅拂傳》等劇目。民國14年2月,大連永善茶園邀請歐陽予倩演出京劇《人面桃花》、《臥薪嘗膽》等劇目。民國14年3月,錦州名角艾月樓、張慶元演出《金錢豹》、轟動關內外,以後外來名伶有“到錦州不演金錢豹”之説。

    民國時期,隨着京劇演出的興盛,遼寧各地出現了一批編寫京劇劇本的人才。他們有的是主演,有的是琴師,有的是教師。如安東武樂璞編寫的《芙蓉花下死》、郭玉昆、李長哨編寫的《八仙鬥白猿》等;唐韻笙也自編自演《好鶴失政》、《二子乘舟》、《驅車戰將》、《鬧朝捕犬》等。

    新中國成立後,遼寧地區的京劇逐步發展興旺。


              民間舞蹈太平鼓

  舞具為一種有柄的單面鼓,形同蒲扇,用鐵為框,蒙以獸皮,柄下綴有數枚小鐵環。有的鼓面上畫有人物、花草,鼓框襯以絨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邊舞邊打。

  《太平鼓》主要流行於北方各地,明清盛行。東北地區叫“單鼓”;安徽淮北地區叫“端貢鼓”、“喜鼓子、;甘肅、寧夏、陜西地區叫“羊皮鼓”,帶有巫舞性質。北京民“迎年鼓”,生到舊曆10月以後,城內各街巷,兒童三五成群,互擊太平鼓,咚咚鼓聲,隨處可聞。

  “太平鼓”的舞姿健康樸實,鄉土氣息濃郁,演出形式活潑多樣,鄉土氣息濃郁,演出形式活潑多樣,人數不限。擊鼓節奏複雜多變,鼓點短促清晰,驟如“爆豆”,隨着律動,舞者腰間的響鈴、鼓鞭上的鐵環,鏗鏘作響,清脆悅耳。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鼓邊,敲手柄,手敲鼓,左右搖鐵環,上下顛鐵環等等。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轉,或拋起,有時兩手各耍一鼓,花樣繁多,變化無窮。解放後,流傳各地的《太平鼓》,除掉封建迷信的灰塵後,它那健康優美的藝術光彩更為絢麗。

 
製作單位:新華社遼寧分社網絡部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Email:lnwork@xinhuanet.com